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正式发布《保健食品标注警示用语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和《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与保健功能目录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前者涉及保健食品上市后监管,后者涉及市场准入。
保健食品虚假宣传猖獗
近年来,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发展较快,产值超3000亿元。在保健食品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关注。
据了解,2017年以来,国务院食品安全办联合多部门开展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专项整治,查处违法违规案件近6万件,货值达30多亿元。
今年,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市场监管局通报了浙江盛世红瑞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涉嫌虚假商业宣传一案,这家公司被罚款150万元。其通过搭摄影棚自制讲课视频的方法,再以赠送米、油为诱惑,邀请老年人观看视频并购买药物,以达到销售保健品“神药”的目的。此案也是浙江省查处的首起集团性、有组织、有策划从事虚假宣传会销活动的案件。
在检查现场,执法人员在公司电脑、笔记本、硬盘中发现多达2000G容量的各种视频及课件材料。
标签信息确保透明真实
对保健品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医药卫生法学副教授邓勇。
邓勇分析称,保健食品行业目前主要存在三类问题:首先是保健食品行业门槛较低,保健食品种类鱼目混珠,产品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其次是冒用、伪造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冒用其他厂商已获审批的或者已经被撤销的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生产保健食品;二是直接伪造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生产保健食品。
再次是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违反现行法规,主要表现为:标签说明书包含虚假内容信息、食用注意事项信息缺乏、适宜人群和不适宜人群擅自改动、商标随意贴牌、使用图案暗示功能等。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监管空隙,以B2C、C2C和朋友圈等渠道为代表的网络销售保健食品也存在一些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朱毅告诉记者,目前保健食品行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违规标识、虚假宣传和非法添加。
“其实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保健食品本身不合格、有质量安全问题,而是保健品被当成一个道具来敛财。”朱毅说,过去有关保健食品标签管理的规定,虽然要求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但标签上只是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而且声明标注的位置和大小也没有具体规定,企业往往把标注放在不显眼的位置,字体也很小,让虚假、夸大的营销行为有了可乘之机。
《指南》要求保健食品生产经营者在标签区域单独设置警示区,在标签上标注“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警示用语,将保健食品与药物进行明确区分,提示消费者慎重选用。警示区面积不少于其所在版面的20%。规定印刷字体,提高清晰度。警示用语使用黑体字,让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看得更加清楚。
邓勇认为,此次出台的新规,对保健食品行业来说,规范了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让保健食品相关信息更加透明、公开、真实。明确了保健食品企业的主体责任,有利于减少虚假宣传现象,约束企业的营销行为,督促企业如实承诺,培养保健食品企业的诚信自律意识。
着力推进社会共治
据现行食品安全法规定,对保健食品实行备案和注册审批。对保健食品原料和保健功能实行目录管理,是实现备案和注册“双轨制”的重要基础。《管理办法》旨在通过对“两个目录”的管理,为保健食品“管住、管活、管优”提供制度保障。
邓勇认为,与传统的主要依靠行政部门进行管理的思路不同,此次出台的保健食品新政策的最大亮点是强调社会共治。
《指南》要求标注投诉服务电话,在有利于消费者维权的同时,更能发挥消费者的监督作用,引导全社会共同治理保健食品市场。据法制日报
新闻推荐
发改委网站9月27日消息,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