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报记者 徐敏
大约一千八百年前,浩浩汤汤的洛水边上,一个清俊但忧郁的男子手提一壶浊酒缓步徘徊,口中时而吟诵出几句诗文,叹息哀怨,黯然神伤。他就是曹植。此时的洛阳城内宫殿巍峨,歌舞升平,燕飨交错。但这些留给曹植的只有不安、屈辱和愤怒。他只愿意徘徊在洛水边上,半醉半醒地面对几乎一败涂地的人生。
虽然出生在政治上的大家族中,曹植是不适合做一个政治家的,所以历史书上的曹植是一个失败者。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悲剧正是源于他高贵的出身。曹植有一个“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野心勃勃胸怀大志的父亲,但他并没有因为这个飞扬跋扈的父亲而幸福。相反,他的生命都是因为这个可以吟出“对酒当歌”的父亲而充满坎坷。因为父亲的强大,他就显得渺小。曹操戎马一生,傲视天下,政治生涯几乎一帆风顺。面对如此强大的父亲,曹植愈发显得书生气,他善良、敏感,在亭台楼阁间,在洛水之畔,只是满腹伤怀。
事实上,曹植的起跑线是一度高于哥哥曹丕的。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植二十三岁,曹操南征孙权时命曹植留守邺城。临行时,曹操语重心长地对曹植说:“过去我做顿丘(今河北省清丰县)县令时才二十三岁,想起当时的所作所为,我至今没有什么可后悔的。现在你也二十三岁了,不可不勤勉自励!”这一时期的曹植不仅有父亲的笃信,还有丁仪、丁廙、杨修等谋士的辅佐,在曹操的备选太子名单上,曹植排名是在曹丕之前的。然而,他的随性而为、不加约束和饮酒不节让父亲倍感失望。与此同时,心机深沉的曹丕矫情自饰、屡用计谋,逐渐博得父亲以及身边人的好感。曹植并未因此有所改变,恃才而傲也好、不屑一顾也罢、抑或是为人所害,总之他已走到危险边缘而不自知。
据《魏志》为传记载:“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事实确实如此,曹植爱酒。他在《与吴季重书》中描写了自己豪饮的情形:“愿举太山以为肉,倾东海以为酒,伐云梦之竹以为笛,斩泗滨之梓以为筝,食若填巨壑,饮若灌漏卮。其乐固难量,岂非大丈夫之乐哉!”这般纵情于诗酒之中的生活固然快意旷达,只是不适用于他正处于如履薄冰的继承人之位的斗争情形中。正是由于曹植这种洒脱放达、不拘礼法、我行我素和放任自流的性格,最终引发了改变他一生的司马门事件。二十五岁那年,曹植一时酒后兴起,擅开王宫司马门,坐着王室车马在禁道之上纵情驰骋直至金门。曹操得知此事十分恼怒,处死了负责王室及诸侯出行的公车令,并且对曹植等几个已经封侯的儿子严加管教。更严重的是,曹操多年在曹植身上的希冀开始动摇。
果然,不久后传来曹丕被立为太子的消息。浪荡不羁的才子终不会坐稳江山,曹操比谁都清楚这个道理,交给曹植,只怕还没有诸葛先生出世,江山已是司马氏的囊中之物。此时曹植终于清醒过来,比之继承权,他更有可能面临性命之忧。帝王家族的权谋都是类似的,曹丕得势后果然凶狠地削减曹植的羽翼,频繁迁徙他的封地。不甘心的曹植本以为曹丕死后自己可以在朝廷中施展才华,谁知道曹叡继位后继续防范曹植。他数次上书要求参与政事为朝廷出力,都被曹叡拒绝。六年后曹植在郁闷中
病死,时年四十一岁。
幸运的是,曹植的悲情人生却成就了他璀璨的文学成就。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绝境出华章,人生后半程,曹植在无尽的愤怒与悲痛中写下了《七步诗》《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洛神赋》等作品。在政治上一败涂地的他,换了一个身份,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可惜的是,曹植是寂寞的,他孤独地“步踟蹰于山隅”,也只有一壶浊酒相伴。
李商隐有诗曰,“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撇开乱世浮华,独把曹植政治失败的缘由归结为对于美的追求,这大概只是李商隐的一厢情愿吧。曹植的悲情很大程度上在于,他既有独步文坛的才华,也有成为帝王的心念,却没有帝王应有的阴谋算计的心机、克制冷静的性格和对命运步步为营的把控能力。所以,他只能是一个寂寞千年的悲情诗人。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张辛欣这是一份令人惊叹的成绩单――今天,我国电话用户总规模已达17亿户,固定电话用户比1949年增长800余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