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夙伟
9月25日,河南新乡辉县一名八旬老人骑三轮车摔倒,脚部受伤流血不止。上班途中路过的好心人刘福波上前把老人抱到路边,帮忙清理伤口并拨打120。老人称当时摔倒后坐在路边近1小时无人帮助。刘福波表示之前扶过一位老奶奶结果被冤枉还挨了打,但帮人不应该怕讹,不要想太多,先把人救了再说。(9月28日澎湃新闻)
老人摔倒,出手相扶,这其实也是应该的,但刘福波的扶人,值得为之点赞的是“不怕被讹”。显然,刘福波并没有先看看周围有没有其他目击者,并没有担心如果没有人作证,事后老人讹他该怎么办。事实上,现在屡有报道,有人在扶人前先以诸如“拍视频作证”的办法,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
这当然也并非不可理解。当层出不穷的扶人反而被讹,比如刘福波“之前扶过一位老奶奶结果被冤枉还挨了打”,现在“扶不扶”确实成为让不少人纠结的问题,然而,尽管加强防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是确实需要的,但这样“想太多”的扶人多少令人不是滋味,虽然这是出于无奈,但毕竟是次优选择。比如,如果当时没有证人,手头没有可以录下证据的设备,又该如何?而且,危急情况下“想太多”很可能贻误救人的第一时机。且不说讹人的只是极少数,即使因此付出代价,但相比于人的生命至高无上,这也微不足道,救人应该始终都是第一位的信念,不能因此动摇。
显然,必须首先确保自己的“安全”才去做好事,既是对公序良俗的冲击,也无疑是整个社会的危机。比如当有人急需帮助时,却要等救人的“条件”满足后才出手,那么,如这位老人“坐在路边近1小时无人帮助”,不仅耽误治疗,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
当急难发生,热心肠的助人为乐者不会首先想到如何避嫌,因为要让人相信自己,首先要相信别人,只有当人际间不总是心存戒心,才能形成互相信任的良性循环。现在,不少人也确实心存善良,但一当有人需要求助的时候却止步不前,往往就是“想太多”,因此,“不怕被讹”尤其应该倡导。实际上,为了遏制讹人现象,现在已经有地方立法规定被讹者“无须自证清白”。有法律的护航,更可以大胆地“不怕被讹”。
新闻推荐
炎热的夏天过去了,我们迎来了秋天。秋天的景色迷人而且果实累累。大街上有落下的金灿灿的树叶,像一幅幅美丽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