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龙(宜宾)
我出生那年,新中国已经3岁了;我工作那年,新中国已经22岁了。能够进厂当航空工人,是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但这机械刻板的光阴一晃就是40多年。当我将三分之二的人生涂抹在大三线画廊的调色板上,才发现,我的血液中已经注满了航空人默默奉献的基因。
市场经济的大潮拍打着蓝天,航空企业的舰队艰难地在马六甲海峡中顶着风浪,小心地探索着航线。不少智者纷纷下海,众多文友毅然南飞。清贫的口袋难以抵挡物欲的诱惑,可真说要走,我居然还有几分割舍不下。漫步在这大山深处的厂区内,那山、那水、那并不宽阔的道路,那陈旧熟悉的房屋,一草一木,总是那样亲切,那样生动。
房买了,根就扎进脚下这片厚土,注定此生不会再有更多的传奇故事,但潜意识里时常还流动着一种不平,“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动人的歌声夹杂着迟迟发不出的工资、越来越少的劳保、下岗分流的传说,那个冬天便变得格外寒冷,心情便变得更加复杂。
面对着一片抱怨声,我却马上又变成了企业的辩护人,大声呼吁:困难是暂时的,阵痛是必然的,比我们苦的厂子有很多。
乐于清贫,生命便清澈得像蓝天一样明净,靠山、近水、扎大营,平平淡淡过一生。
父辈如此,我也如此,我是航空人。即使现在退休了,我还是航空人。我要把接力棒交给下一代,交给我的儿女们。
女儿出生于1978年,她运气真好,遇上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而我,却没有这样幸运。
1998年,女儿考上了南昌航空工业大学,以一个本科生的姿态,延续着我的航空情结。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走进南昌,去寻找先辈们当年浴血的战场。怀着不变的追求,我带着女儿求学南昌,去探索航空人痴心不改的创业方向。
我站在国旗下,远望着这幢180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就像望着我们自己生产的一架飞机,心中立刻升腾起一种自豪的感觉。
那翠绿的草坪、那整齐的花木、那气度不凡的台阶、那宽阔平坦的大道……构成协调的优美环境。生活在这里的学子,无疑是时代的幸运儿。岁月,在艰难中流逝。对苦日子的回忆,使我们百倍地珍惜得来不易的今天。
70年的变化是巨大的,时代在变、观念在变、环境在变,唯一不变的是航空人那艰苦创业的情怀、无私奉献的品质。
我热爱大三线。无论生活中充满忧伤的旋律,还是充满欢乐的音符。我知道,只有用欢乐与忧伤去谱写人生的篇章,生活才会更加多彩动人。尽管青春很无奈,我们仍在大山深处的洞穴中,找到岁月的辉煌,找到生命的坐标,找到沟通天地间那道迷人的彩虹。
航空人手捧鲜花的背后有泪水有汗水,这是热爱生活者的“专利”,属于乐观进取的人。唯有热爱生活的人,他的理想之帆才会鼓满希望的劲风。
大三线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航空工业给了我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改革开放让航空梦变成现实,能够生活在这个和谐幸福的大家庭中,终身报效祖国是三线人共同的心声!
位卑未敢忘忧国。我是大三线的航空人!
新闻推荐
节前慰问送真情 浓浓关怀暖人心 省总领导走访慰问离休老干部 发放“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图为杨元忠为老干部佩戴纪念章武晓锐摄本报讯(记者武晓锐)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9月27日上午,带着对老干部的浓浓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