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南宁第一高楼”——望火楼。(资料图片)碧水邕江蜿蜒穿城过,见证两岸日新月异的发展,70年来南宁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66倍。 (周军摄)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不断刷新“南宁高度”。黄维业摄上世纪50年代南宁市区鸟瞰图。
(资料图片)经过水质改善后的南湖,景观大为提升,成为市民喜爱的休闲观光与锻炼场所。
黄维业 摄武鸣区陆斡镇忠党村村民鼓了腰包富了口袋,在歌声里共度丰收节。
(武鸣区委宣传部供图)▲铁路迅猛发展,形成了以南宁为中心,南通北联、西进东融的高速客运骨干线路网。图为列车驶过屯里桥群。(王嵬摄)▲上世纪50年代,出现在南宁街头的公共汽车。 (资料图片)
70年沧桑巨变,70年风云激荡。
回望南宁70年的壮丽旅程,迈出的每一步,都在历史中留下了铿锵回响;定格的每一个画面,都串联成恢宏画卷。70年,城市的发展与国家命运紧紧绑定,在历史的洪流中搏浪前行,写下了壮丽篇章。
70年,南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旧貌与新颜的不断更替中,城市高度、广度、深度、速度不断刷新——
从望火楼到广西华润大厦,南宁变高了;
从交通“神经末梢”变身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南宁变快了;
站在“百里秀美邕江”或南湖畔,对比往昔,南宁变美了;
城市建成区面积由“直城三里七,横城七里三”扩大66倍,南宁变大了;
人民生活水平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奔小康,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南宁变富了。
一个个惊喜的突破,一个个震撼的变迁,凸显了一个城市的脉动与荣光。
南宁之巅
“第一高楼”更迭刷新城市发展高度
南宁有句俗语,叫:“大过芭蕉叶,高过望火楼。”
在“老南宁”的印象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望火楼是南宁的第一高楼,代表着“南宁之巅”。
位于新华路1号的望火楼建于1953年,为8层“塔”式建筑,楼高29.4米。“高过望火楼”,表达的是“老南宁”对望火楼高度的一种敬畏。
与望火楼遥相呼应的是新华街水塔,它虽不是高楼,却以35.1米的高度成为南宁最高建筑。后随着城市建设发展、人口增加,新华街水塔于1965年停止使用,其所在的位置成为一个地名:水塔脚。
随着时间的推移,“南宁第一高楼”称号不断易主,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
上世纪80年代,银河大厦拔地而起,凭借着70多米的高度勇夺“南宁第一高楼”称号。上世纪90年代初,南宁的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断更新“南宁高度”。2005年,南宁地王大厦横空出世,以276米的高度占据“南宁第一高楼”宝座7年之久。
如今,正在建设中的广西华润大厦将达到403米高度,屹立在城市之东,不但是南宁“第一高楼”,同时也是广西建筑的“第一高度”。
而曾经的南宁“第一高楼”望火楼则于 1988年停止使用,2001年被公布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从此成为一个独特人文景观。“高过望火楼”这句俗语也逐渐被市民淡忘。
望火楼述说着历史,华润大厦代表着现在,从29.4米上升到403米,南宁在这70年间以冲破云霄的高度见证了时代发展的速度。南宁高楼的进化史,也是这座城市的发展史。
如今,南宁市高楼遍布,涌现了华润大厦、南宁龙光世纪、广西金融广场、广西九洲国际大厦等。随着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未来的南宁将有越来越多的高楼拔地而起,并不断刷新“南宁第一高楼”的纪录。
南宁之大
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
“直城三里七,横城七里三”,这是市民对新中国刚成立时南宁城区的形容。当时南宁城区面积仅4.5平方公里、人口12余万,马路不平、电灯不明、自来水不清,跟大一些的圩镇差不多。
破茧成蝶70年。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时代大潮中,南宁也“长大”了,城市规模由小变大——2018年末,南宁成为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298.14平方公里、市区户籍人口387.13万的区域性国际城市。
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民族大道由西向东穿越南宁市主要区域,几十年来,它不断往东延伸,形成了12.5公里长的“壮乡第一路”。“民族大道的向东延伸,使南宁人的生活半径越来越大,我现在经常驾车沿着民族大道到万象城逛逛、看电影,强烈感受到城市的发展变化。”市民覃女士说。
而昔日一片荒凉之地,如今繁华的埌东,也是城市变大的最好见证。2000年左右,埌东新区崭露头角,政府机关大楼入驻,带动银行、电信大楼等成为埌东第一批“拓荒者”。建设大刀阔斧,埌东日益成熟。地王大厦、投资大厦、太平洋世纪广场、亚航财富中心、东方曼哈顿、新城国际、文德大厦、金湖大厦……写字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今的埌东高楼林立,已成为南宁白领最为聚集的地方,蝶变为现代化的都市新区。
就在埌东渐成规模时,五象新区建设开始启动。2006年,按照“建设五象新区,再造一个新南宁”重大战略部署,一个规划面积约200平方公里的五象新区拉开了建设序幕,开启了南宁市向南发展又一个历史性进程。随着一大批重大项目开工、竣工,“五象速度”不断刷新,五象新区从蓝图迈向现实,一座生机勃勃的现代生态宜居新城初露峥嵘。当前,成为广西自由贸易区南宁片区重要区域的五象新区,又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
70年来,南宁不断“长大”,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新中国刚成立时的66倍。与此同时,城市整体布局更趋科学,规划精度也不断提升。城市的经济功能、生活空间、生态环境等宜居宜业指数要素,科学体现在大的格局中,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每一个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市民,真切地感受到:南宁长大了,长漂亮了。
南宁之美
城市“颜值”不断“涨升”赢得掌声
70年光阴如白驹过隙,城市旧貌换新颜。
作为城市“颜值”担当的邕江、南湖,通过不断整治,为这座宜居城市增加注脚。
流光溢彩、美轮美奂的邕江两岸夜景照片,让摄影爱好者卢伊琳在朋友圈收到一大波点赞。拍照30余年,卢伊琳的镜头记录下了这座城市各种景致的变迁,郁郁葱葱的公园、波光粼粼的河道、姹紫嫣红的花朵……“每每按下快门的瞬间,也是用心感受家乡发展变化的激动时刻。”卢伊琳说,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不断改善的环境,令他十分享受这个记录过程。
过去邕江两岸杂草丛生、垃圾漂浮,河道里采砂船忙着作业,和宜居环境相差甚远。去年,南宁实施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百里秀美邕江”全面展现:水面宽阔,碧水映照蓝天,江畔繁花似锦、绿树成荫,红色的亲水步道宛如一条红丝带连起了百姓的幸福点;夜幕降临,沉静的江水倒映着两岸高楼的斑斓霓虹,形成梦幻般的五彩涟漪。
变化,同样在南湖上演。曾经的南湖经历过湖水发黑发臭的阵痛,经过一年多的治理,如今湖水清澈见底、鸟儿成群嬉戏、亭台楼阁古色古香、驳岸绿植苍翠欲滴……
邕江、南湖的蝶变印证着南宁生态环境变化的足迹。更多的美景在这个城市涌现:绿意盎然的公园绿地营造清新靓丽的优美环境;商贸综合体彰显着经济快速腾飞的生动景象;“三街两巷”焕发老南宁文化生机,南宁园博园演绎变废为宝的传奇……
移步皆是景,举目满眼春。城市的“颜值”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也因城市的美丽而变得更加精彩。
南宁之速
交通“神经末梢”变身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
1949年,全广西通车公路仅有555公里,铁路仅有539公里,当时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广西被视为中国交通的“神经末梢”,而首府南宁的交通运输行业也亟待发展。一年后,南宁市人民政府用2辆改装后的大卡车作为市内公共汽车,开通了第一条公交线路;两年后,南宁火车站正式建成使用;三年后,南宁机场正式成立,开通了南宁首条航线。
70年间,南宁市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建成相对完善的公路、铁路、民航、水路立体交通网络,实现了首府南宁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新突破,不断推动“南宁渠道”升级。
2辆大卡车起家的南宁公交行业,如今已形成常规公交、快速公交、地铁组成的公共交通大家庭。其中,轨道交通架构起了1、2、3号线三线网络运营框架,运行总里程达81.2公里,车站达66座,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9家公共交通企业在全市投入营运公交车3519辆,运营公交线路198条(含快速公交BRT1号线、2号线),基本形成了覆盖整个市区的公交网络。
公路方面,随着一条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或改扩建,让南宁通往外界的路网更加完善。目前,南宁市公路里程已达到1.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958公里,形成了以南宁为中心,高效联系中南西南等周边省市及北部湾港口、中越边境的 “一环五射三横一纵”高速公路网络。农村公路方面,目前南宁全市所有1383个建制村均实现“村村通公路”,并要求在2020年前全市所有建制村都将通客车。
铁路方面,今年7月,南宁东至香港西九龙的G417/G418次动车开行,旅客从南宁坐动车可以直达香港,为推动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重要交通基础保障。
如今,以南宁为中心,已经建成十字布局、南通北联、西进东融的高速客运骨干线路网,通达全国18个省会城市和广西11个地级市。2018年,南宁市铁路客运量已经超3500万人次,还开行了南宁至兰州及中越、中欧冷链集装箱班列。进一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而曾经仅有一条航线的南宁机场,2018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500万人次,执飞航线达172条,其中东盟航线28条,实现东盟10国首都城市全通航。还开通了南宁—莫斯科洲际航线,实现广西欧洲航线零的突破。
南宁之丰
居民“钱袋子”见证“稳稳幸福感”
“丰收咯,丰收咯,陆斡农民笑呵呵,笑呵呵……”又是一年丰收季,9月23日,武鸣区陆斡镇忠党村村民在歌声里度过了这一喜庆的日子,祈祷来年还是一个五谷丰登的好年头。
2018年始,每年秋分日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而对于忠党村村民来说,丰收节是他们长久以来的固定节日。有丰收,增收入,才有节日。“如今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住楼房开小车,那肯定是丰收啊!”村民们对生活充满信心。
良庆区那马镇冲陶村六改坡村民黄雪丽家最近又添了一台新空调,加上已有的电冰箱、洗衣机,大大小小的家用电器,黄雪丽一家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甚至看不出曾经作为贫困户的影子。
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质量大为改善,这离不开南宁市在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上所做的努力。过去农村居民的奋斗目标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农村青年谈婚论嫁的前提是“大三件”和“小三件”。今非昔比,现在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越来越强,农村市场可以选择的产品和服务也越来越丰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南宁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奔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18年,南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76元,是1950年全民所有制职工年均工资366元的96.4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54元,是1950年54元的252.9倍。
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能力也水涨船高。每逢节假日或大型活动,南宁的各大商场里人头攒动。2018年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1.1%、30.6%,群众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2018年天猫“双11”购物狂欢节,从11月11日0时起至12时,仅半天时间广西成交额达28.2亿元;截至16时,广西的成交额达32.2亿元。而在广西城市消费排名中,南宁位居第一。
年丰人富,70年来,南宁市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日子也红火起来。“正是这样一种变化,让人有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市民赵雪感叹道。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杨静杨盛韦峭王志鹏胡明峰
新闻推荐
初秋的钢城三明,天高云淡,景色秀丽。9月26日上午,福建省三明市委常委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二次集中学习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