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一本好书,就是“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般的心情
林颐
人的遭际是很奇妙的,比如薛忆沩。他在序言中自嘲,说自己从北京航空学院八一级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成绩“最差”的学生之一,变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界成绩“最好”的作家之一。“最差”有所夸张,“最好”见仁见智,归根结底,作家还得靠作品说话。
《大地的回报》是薛忆沩“文学三十年”作品选(非虚构)。收录的主要是随笔,并附有三篇访谈。写作好比治宴,随笔算不得主餐,代表不了主厨的烹饪水准,可配菜也是构成一桌宴席所不能缺少的。随笔和访谈,往往还能揭示小说家的创作心路和灵感由来。
薛忆沩在访谈里说,“卑微”是他的一个关键词,要从不同角度体察生命的卑微。他的小说《遗弃》探讨的是社会生活对精神世界的侵犯,其中的关键词是“混乱”;而《一个影子的告别》探讨社会动荡引起的个人处境的危机,其中的关键词是“告别”……这几个关键词的色调,显露出个人的悲欢体验,都带有特定的色彩。
薛忆沩十七岁那年考上大学,并非他所笑谑的“差生”,他当时选择就读理科。那时候流行一句话,叫作“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计算机是一个刚刚冒头的新鲜事物,所以这项选择体现了一个年轻人的妥协与好奇心。而他后来终究是奔着小说创作的道路去了,长时间地将自己置身于孤独之中。
这样的选择,可以看出薛忆沩的个性。他的性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经由读书、思考与行走。20世纪80年代是西方文学涌入中国的时期,佩索阿、纳博科夫、卡尔维诺、马尔克斯、乔伊斯……这些名字出现在《大地的回报》里。薛忆沩广泛地阅读这些作家的作品,写下他的感悟,探索属于他自己的文学路径。以短篇小说《流动的房间》为例,主人公在读书时产生了幻觉,与现身的女子纵欢,房间的时间与空间,仿佛也随着人物的感觉而不断发生变化,来自西方的意识流与奇幻文笔,营造了小说诡谲的氛围。
薛忆沩长期在国外生活,现在定居加拿大,他对异域的感受和他在一定距离之外对祖国的回忆、观察相互交织,不断融入文学创作。2017年,薛忆沩凭借小说《深圳人》获得蒙特利尔“蓝色都市”国际文学组委会颁发的“多元文化”奖,这是该奖项第一次向中国作家和译自汉语的作品颁奖,一时引起轰动,国内也纷纷转载新闻,薛忆沩的人气随之大增。正所谓“墙外开花墙内香”,三十年的风风雨雨,经过文学的辛勤耕耘,算是结出了果实。
新闻推荐
梅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近日对2019年第1期食品监督抽检信息进行通报,通报称,梅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4月-8月组织对全市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