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的故事作者:【德】博尔特·霍尔多布勒【美】爱德华·威尔逊译者:毛盛贤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8月
■林颐
蚂蚁的战争都与领地或食物有关。它们怎样构建工事,怎样合纵连横,怎样炫耀武力,怎样觅食,怎样回家,怎样繁衍后代……这些蚂蚁行为还有更深一层意义,特别是蚂蚁的利他主义之谜,实在让我们叹为观止。
饥饿的蝉向蚂蚁乞讨食物。蚂蚁问道:“夏天时你为什么不收集食物呢?”蝉说:“我忙着歌唱。”蚂蚁回答:“夏天如要唱歌,那么,冬天就去跳舞吧。”
我们都听过类似的故事,赞美蚂蚁有多么勤劳。这个结论其实未必就正确:第一,并不是所有蚂蚁都是勤劳的,生物的多样性远远超过人类的想象;第二,蚂蚁也太小心眼儿了吧,不过这倒符合蚂蚁强烈的领地保护意识。
《蚂蚁的故事》讲述了各种蚂蚁的不同习性。亚马逊蚁就一点都不勤劳,它们是真正意义的“寄生虫”,打架是它们唯一能做好的事。亚马逊蚁从不筑巢也不照管子代,甚至无法主动获取食物,全部都要依赖于奴役蚁,而这些奴役蚁是它们从外集群抢劫过来的工蚁茧中孵化出来的。
蚂蚁世界是等级森严的社会。每天负责食物的其实只有工蚁。有些兵蚁因为上颚巨大无法进食,要靠工蚁来喂养。雄蚁的古英语叫“drons”,就是不劳动的“寄生虫”的意思。作者形容雄蚁只是为了飞向空中完成瞬间交配所构筑的一枚携精导弹,这就是它的全部使命。蚁后是名副其实的集群统治者,所有蚂蚁都围绕蚁后服侍蚁后。但是,蚁后至高权力的获得,必须由工蚁行使最终的“议会控制权”。蚁后并不是唯一的,到底,谁才能成为真正的女王?
蚂蚁是竞争性很强的生物。为了保证数量优势,多数集群的巢内部都不只有一只蚁后,每只蚁后的周围都聚拢着一个小团体,所有团体组成的集群的规模,决定了它们能否在与其他蚁群的战争中获胜。多种蚂蚁在奠基巢期间都有多只蚁后的联盟现象。每只蚁后都会找寻其他蚁后结成联盟,消灭其他的对手,然后联盟瓦解,曾经的盟友成为仇敌,直至最后产生获得最多拥护者的领导人。
《蚂蚁的故事》是一部有深度又接纳普通读者的科普佳作。该书的两位作者都是蚂蚁领域的权威学者,德国行为生物学家博尔特·霍尔多布勒与美国社会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尤其后者的声望可谓20世纪生物学家的代表。两人合作的专著《蚂蚁》获得了1990年的普利策奖,《蚂蚁的故事》就是《蚂蚁》的通俗版本,文图并茂,有些图片仿佛纪录片特写摄影,有些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手绘,更好地呈现了蚂蚁世界的奇观。
在我们的眼里,蚂蚁就是蚂蚁,都差不多,在专业的研究者看来,每个地区、每种群落的蚂蚁都千差万别。作者细致描述各种有趣的行为。比如,蚂蚁为何被我们认作勤劳的化身。因为古代时生活在干旱的地中海环境里的收获蚁把勤勉的习性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连所罗门这样的智者都赞美它们,古老的口述世代流播蚂蚁的传说。收获蚁对于缔造地中海文明确实贡献很大,这种蚂蚁能够帮助物种扩散种子,对某些植物的生死起着关键作用。别看蚂蚁个头小,生态环境缺不得。蚂蚁是昆虫捕食者食物链的重要一环,蚂蚁与蚜虫的营养共生现象被认为是陆地生态最成功的系统之一。热带美洲行军蚁布氏游蚁的工蚁们用自己的身体连接形成庇护所,鲍氏大齿猛蚁是极其凶狠的捕猎者,尖齿大头蚁则是攻防结合的良兵……
行为生物学是非常有趣的学科,重在搜集各种生物行为,并分析动机。蚂蚁之间的战争都与领地或食物有关,它们怎样构建工事,怎样合纵连横,怎样炫耀武力,怎样觅食,怎样回家,怎样繁衍后代……这些蚂蚁行为还有更深一层意义,特别是蚂蚁的利他主义之谜,为了群体效益的最大化,宁愿牺牲个体的极端表现,实在让我们叹为观止。不能不说,社会生物学是有一定道理的。
新闻推荐
■方华红绶带垂悬五星闪烁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谷穗飘香从天安门上发出的声音多么庄严中华文明前进的脚步被一只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