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古今中外,有无数能人志士希望求得长生不老之术,然而均无功而返,更别提返老还童的美梦了。但在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学家却利用一种“鸡尾酒”药物疗法,使参与者的生物学年龄平均逆转2.5岁。这让人们欣喜不已,返老还童的梦想真能实现吗?
胸腺再生试验的意外收获
上述研究发表在9月出版的生物学领域顶级学术期刊《老化细胞》上,国际性科技期刊《自然》也对此进行报道,足见其受关注程度之高。此前就有研究发现,胸腺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白细胞在骨髓中产生后要在胸腺内成熟,成为“有杀伤力”的T细胞,帮助身体抵抗感染和癌症,百岁老人中常可看到基于胸腺的免疫功能得到良好维持。因此,上述研究者把生长激素和两种广泛使用的抗糖尿病药物——脱氢表雄酮和二甲双胍,组成一种“鸡尾酒”疗法,想通过临床试验来验证该疗法能否安全地实现人类的胸腺再生和免疫重建。
受试的9名健康男性志愿者服用这3种药物长达一年后,有7名志愿者胸腺中累积的脂肪已被再生的胸腺组织取代。此外,研究者还有意外收获,那就是志愿者生物学年龄(反映人机体生理健康状态的年龄,可能小于或大于实际年龄)竟被平均逆转2.5岁,与年龄相关疾病的风险指数也有下降趋势。不过,有的志愿者出现关节痛、腕管综合征等轻微副作用。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衰老细胞生物学分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光慧表示,该试验从临床角度证实药物的特定组合可能促进胸腺再生,同时为实现延缓衰老提供新思路,对未来临床干预可能有一定价值。不过,该项试验的评价指标使用的是“表观遗传时钟”(基于DNA甲基化数据来评估生物学年龄的方法),有一定局限性,仍需进一步拓展其他衰老相关指标并综合评估。此外,联用这些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需格外关注。天津市抗衰老学会理事长、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赵建国认为,该研究是初步阶段,受试对象少,没有设置平行对照组,所以目前在临床中用该方法逆转衰老尚不现实,仍需全面、长期的研究。
关于“返老还童”的研究从未停止
返老还童与长生不老总是紧密相连,神秘又令人向往,我国文学作品中就有不少传说。《西游记》里的人参果,吃一颗就能活四万七千年;唐代诗人李商隐咏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说的是嫦娥因偷吃西王母的长生不老神药,被罚独守月宫。史书中也记载有人们为求长生不老做出的努力:秦始皇曾派徐福带领千名童男童女入海寻找长生不老药;汉武帝刘彻和唐太宗李世民四处拜仙求药,重用方士,诚心炼丹;甚至有帝王因服用含铅或汞的仙丹中毒甚至死亡。《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晚年间,因“服胡僧药,暴疾不救”。
到了现代,人们一边依托影视、文学作品,继续演绎着“美丽童话”,一边从科学层面进行研究。例如,在欧美国家,吸血鬼是经久不衰的创作主题,他们通过吸食血液就可以不老不死。于是,科学家研究起“吸血鬼疗法”。有科学家尝试将年轻小鼠与老年小鼠连体,建立共同的循环系统,最后老年小鼠不仅没有延缓衰老,还使年轻小鼠的器官功能受到损伤。还有科学家尝试把年轻人的血液注射到年老者体中,产生很大分歧和争议。今年2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出警告:禁用年轻人的血浆来输液,因为不能抵抗衰老和治疗疾病。
刘光慧说,衰老是随着年龄增长,生理机能逐渐丧失,进而导致功能损伤和死亡风险增加。更深入地说,衰老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从分子的改变、细胞的老化,到组织和器官在结构和功能上的退行,再到个体的衰老,是多因素、多维度的生理变化过程。
在衰老干预方面,国际上的科学研究主要聚焦于四类。
1.用药物改善细胞状态。2018年,美国研究团队发现,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能降低小鼠衰老相关炎症反应。同年,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研究团队使用清除衰老细胞的药物(达沙替尼和槲皮素)处理小鼠,发现清除衰老细胞能提高年老小鼠的身体机能且延长寿命。近期,我国研究人员利用人类早衰症间充质干细胞模型,筛选发现奥替普拉、维生素C和槲皮素等小分子药物能延缓人类干细胞衰老。
2.运动与热量限制。《英国运动医学》期刊上一项研究称,人到中年后,坚持有氧运动可将生物学衰老推迟12年。美国国立衰老研究所科学家茱莉·马蒂森等研究发现,降低进食量具有延缓衰老的效果。今年8月,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及其子刊发表若干文章,报道不同形式卡路里限制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进而延缓衰老。
3.干细胞与基因编辑。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因其独特的再生功能,在创伤修复、神经再生和延缓衰老等临床医学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美国迈阿密大学米勒医学院开展的一项干细胞抗老年衰弱临床试验已完成I期和II期,证明受试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明显减低,对衰老及衰弱有改善作用。近期,中国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联合开展一项研究,首次在实验室中获得遗传增强的干细胞,通过基因编辑改写了人类基因组遗传密码中的1~2个碱基,能激活衰老保护及抗瘤基因的表达。这种增强干细胞能对细胞衰老和致瘤性转化产生双重抵抗作用,具有潜在的针对衰老相关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作用。
4.延长端粒长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伊丽莎白·布莱克提出,人体DNA末端的端粒长短或许可以体现寿命的长度。如果改变端粒缩短速度,可能会延长健康寿命,减少与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但刘光慧表示,在个体水平延长端粒长度是否真的能够延缓衰老,有没有副作用,目前还没有严格的临床试验和科学性报道。
赵建国表示,目前的抗衰老方法大都停留在细胞和动物实验阶段,临床上尚未使用。人类对衰老成因和机制的了解还是九牛一毛。“衰老与抗自由基有关联,但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抗自由基抗到什么程度合适,未来还需要大量研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补充说。
如何“越活越年轻”
专家一致认为,随着营养状况改善、生活方式转变,人类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但已有的研究都表明,人类目前还很难做到逆龄生长,科学家的探索只是为延缓衰老和减少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赵建国表示,当前的衰老发生机制中,20%~30%由基因决定,70%~80%由外界环境和后天生活习惯决定,与其靠外力改变年龄,不如从自身出发,用自己的力量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维持机体活力。
最后,专家提醒,市面上一些抗衰老方法要慎选。很多人通过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E等方式来延缓衰老,实际上这类脂溶性维生素吃多了可能增加患癌、患骨质疏松的风险。如果要补充抗氧化剂,应请专业营养医生做评估,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来操作,不要被抗糖丸、保健品的广告忽悠。总之,延缓衰老是由内而外的健康功课,从自身生活方式改善才是最佳选择。
新闻推荐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积极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事关亿万群众福祉,事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