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的北大荒建三江七星农场,稻米飘香,丰收在望。
这里有个响当当的名字——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观景台前,黑色水稻为整片稻田勾勒出了六个大字:三江情七星梦。这里总占地面积1.43万亩,其中有1万亩是核心展示区。据介绍,农场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全面组装推广了统一供应芽种、智能钵育机械摆栽,智能化节水灌溉,叶龄诊断等20项新技术,实现了生产全程机械化,平均亩产达到650公斤。
粮食商品率达95%以上
“万亩大地号”所在的七星农场创建于1956年,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三江平原腹地,其总控面积1028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22万亩。农场下辖20个管理区、16个二级直属单位,总人口3.55万,年生产粮食15亿斤左右,粮食商品率和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以上。
七星农场天蓝、土肥,田洁、水清,区域内外有8块天然湿地,占黑龙江省湿地总面积的1/2。值得关注的是,七星农场科技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分别达到78%、85%以上。
“我们农场于2017年利用设置在田间的200个监测点、20个小型气象站、20套地下水位监测及农业遥感等硬件设施,实时提取农作物生长的要素信息,形成了农业大数据。”七星农场水稻办副主任姜灏说。通过专家团队对大数据的分析,找出了作物生长的规律,制定了规范种植的模式,实现了农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同时,农场在物联网平台增加了智能管理装置,升级了“3S”技术,开发融入了12个管理软件,形成了生产经营、资源资产、财务管理等各项大数据。
生产过程智能化
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通过全视域大屏幕,记者看到,摄像机实时监控122万亩七星农场的所有区域。通过后台操控,每个摄像机都可实现360旋转。另外,作物生产过程也实现了智能化,比如育秧大棚信息智能采集和控制、机车监测、农机视频对讲、灌溉机井自动控制、强排站水情采集监测等。
如今,这里逐步形成了一套现代经营管理“七星模式”,涵盖了生产、经营、管理、党建等多个领域,比如以降成本、增效益为目的的农业生产服务管理、标准成本和标准成本控制下的标准种植模式。
一系列科技供给的背后,是强大的技术团队支撑。建三江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承载着现代农业展示、科技创新研发、技术推广应用、技能培训和休闲旅游观光五大功能。
种植户日子红火
“现在我们在北大荒种地很轻松呢,机械化程度已达到99%,田间管理和植保都由农场采用大飞机播撒的方式进行,这完全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我们一年也就忙三个10天,插秧10天,打药10天,收割10天。”七星农场三十六队种植户张明远说。他种了270亩地,其中24亩是一家三口的基本生活田,其余243亩是以每亩每年400元的价格租来的地。每年30天之外的时间,他自己做点小生意,也定期参加农场组织的免费培训。他家产的粮食一般送往农场的储备粮库。
通过种水稻,张明远去年赚了小10万元。据他介绍,在农场种地的,90%是农场职工,他们每户种的地面积大都在200亩左右,个别户达到400多亩。如今,通过种地,种植户的日子越来越好了。“通过种地,咱也有车有房了!日子越来越红火呢!”七星农场种植户秦玉秋说。
新闻推荐
视频问诊、远程开药、送药到家…… 天津滨海新区批准首家互联网医院
新华社天津10月9日电(记者毛振华)解决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薄弱的共性难题,天津滨海新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