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凡用独特视角解码商业向善,称科技力量正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10月17日,中国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召开之际,围绕中国企业商业向善的现状、路径、投资与企业向善之间的关系等热点话题,著名学者、商业思想家、《21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吴伯凡接受了金融投资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 本报记者 黄彦韬
商业向善就是能让各方都受益
在拼多多上,我看到了很多让我惊呆的价格,比如说55块钱的浴缸,在拼多多上有很多这样的产品。过去,你可能觉得东西太贵了,但当价格降到难以置信的时候,你就会用了,而且性能确实很好,当很多人开始用的时候,这就是商业向善带来的福利。
为什么能做到这样?这是科技的力量。像拼多多能够整合上下游供应链,能够做到让你在手机上追踪商品的物流进程。如果商家不守信用,不诚信交易,是生存不下去的。今天的科技使得很多不可能的交易变得可能了。
我在拼多多上花了28块钱,买了一堆玉石的边角余料,我把它用作砧子,大的小的都有,非常别致,好多朋友都问我这个砧子在哪里买的。这是多少钱买的?28块钱买了一堆。对我来说,我获得了一种生活品质的改善,对他们来说,废料也能处理,这就变成了价值。这背后就是商业的逻辑,通过技术的可能性使得交易发生了,本质上就是,当商业能够成全双方的利益的时候,它就是向善的。
所以我们现在讲“社会影响力投资”。扶贫解一时之困当然很重要,比如遭灾了,来洪水地震了,我们把房子盖起来,这种一次性济困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可持续的脱贫致富,这个就必须用商业的力量,所以我们必须告别传统的“支票本慈善”的模式。
慈善不具投资性很难可持续
上面提到的拼多多,它不是一个慈善机构,它的收益很好,股票也在涨,但他客观上确实为很多人创造了福利,所以要用投资的观点来看待慈善,这是我一直强调的,任何一个慈善,如果不具有投资特性的话,很难可持续。
不是说提社会影响力投资,就要完全否定“支票本慈善”,但是今天的慈善主体已经发生改变了。
我有一句话,就是说要为“穷人”做事,为“富人”赚钱。“穷人”就是收入不高的、购买力不强的消费者,为他们去办事儿。
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让她能够用上手机,在上面卖她做的农产品,这本身就是向善。为什么要替“富人”赚钱?“富人”是指投资者,赔本的生意没人干,只要这个东西赚钱,就一定有很多人来做这个事情。投资的人多了,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力就会有优化;有优化获利的就是消费者。
我现在打滴滴网约车特别担心,心里说滴滴千万别倒啊,它一年亏损100多亿,要是哪一天倒了我出行就很不方便,我特别希望它能赚钱,特别怕他一直亏下去,也害怕美团一直亏下去。在家做饭没鸡蛋了,美团下单十几分钟就送到了。
(下转2版)
新闻推荐
日本NHK《纪实72小时》是创办于2006年的一个观察式的纪录片周播栏目。每一集都会选择一个固定场景,三天三夜连续不断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