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扈宏毅
倘若我们的教育真的着重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保护他们的兴趣,依照其成长规律来教,那么即便是写作业时间长一点,也不会构成什么问题,相反,如果作业枯燥无味,或一味追求难题偏题和古怪的思考方式,可能孩子们半个小时也觉得难熬。
28日,《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公布了33条减负方案,其中拟规定小学生晚9点、初中生晚10点可经家长确认拒绝完成剩余作业。
这条意在“减负”的规定,并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道选择题。也就是说,做作业超过一定的时间,可以做也可以不做,这就让人很疑虑,先不说“一刀切”的时间规定适不适合学习习惯不同、做作业速度不同的孩子,单从家长的角度而言,真的会允许孩子不完成作业么?
家长愿不愿意、敢不敢让孩子成为完不成作业的那一个,首先要看时下家长们在孩子的学业方面是否存在焦虑心。如果是非常在意孩子成绩、给孩子报了辅导班的家长,恐怕就不会允许孩子这样做。同时鉴于人之常情,家长们恐怕还会考虑,一旦允许孩子拒绝完成作业,就等于违背了老师的教学计划,老师心里肯定也不舒服……
“减负”计划由家长选择,靠家长兜底,实在有些莫名其妙。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多,真的影响到孩子的正常休息,教育行政部门完全可以由下达通知、规定的方式限制作业量,比如以大部分孩子的能力为参照,要求每科老师布置的作业量不得超过半小时或一个小时,这样就比让家长拒绝完成作业更容易操作。
尽管减负喊了很多年,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真的只是喊一喊,他们不知道怎么减,不知道减负意味着什么,甚至不知道减负是什么。什么是减负?减负不应是单纯减少在校上课的时间或学习、写作业的时间——因为只要有升学考试的竞争模式存在,就不可能没有“负担”,况且,读书本来就不是轻松愉快的事情,这点在西方发达国家同样如此。“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是一句颠扑不破的真理,无论在哪个国家,学生要想考进名校,都需要长时间埋头苦读——这一点需要全社会达成共识,只是我们面对这一“负担”时,应该尽可能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
减负“减”的当是没有必要的学习方式,以及改革当下一些不合时宜的评价方法。例如最近两天在朋友圈热转的“老鹰抓小鸡”计算题,家长们都认为孩子的答案是对的,却被老师判错,原来是教科书连游戏规则都没有弄清,很是让家长学生头疼,这种古板生硬、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就是一种“增负”。还有些家长说,孩子开始学习生字或英语单词时,老师会布置一些大量的抄写作业,一个字或单词要写几张纸,孩子明明已经会了,却要花大量时间重复这种机械劳动,最后写得手疼头疼,又累又困,而听说读等应用方面却相对欠缺。再比如某些备受诟病的语文试题,连文章作者都屡屡声明自己写作时绝对没有的想法,却被出题者编造出来当成标准答案让孩子们选择,这样的教育方式的确很让人“压力山大”。
窃以为,倘若我们的教育真的着重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保护好他们的兴趣,依照其成长规律来教,那么即便是写作业时间长一点,也不会构成什么问题,相反,如果作业枯燥无味,或一味追求难题偏题和古怪的思考方式,可能连半个小时孩子们也觉得难熬。
减负不简单,往往牵一发动全身,但这些事情就是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真正承担起来,费心思、下气力解决当下突出的问题,而不是把难题直接抛给家长。
新闻推荐
湖南省人民医院副主任药师郑姣说,药物对体检结果影响很大,甚至可能误导临床诊疗的判断,延误治疗,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