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速读
□ 若华 整理
《谁在你家:中国“个体家庭”的选择》,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书。作者是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沈奕斐老师。下文是根据作者上海书展读者见面会的发言整理而成。
这是谁的家?
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家庭主义逐步被个体化进程消解,但显然也并没有形成个人主义的文化。一方面,个体选择决定了家庭的结构和关系,但是另一方面,家庭依然是个体最后的堡垒,也是社会福利体系的单位和支柱。这种两面性带来了家庭生活的各种挑战。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也是相似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家庭故事背后涉及的问题,无非是一件事情:那就是——这是谁的家,到底该听谁的?
按照统计研究,在上海,如果你家里有孩子的话,父母每天到你家里的比例是70%,每周至少有一天到子女家里去的比例是91%。也就是说,如果有第三代的话,代际关系还是非常紧密的。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你就会发现,“与父母同住”,它几乎是我们家庭中绝大部分的问题所在。但是这又跟过去不一样,过去我们是住在父母家,父母是老大,但是现在,老人们很悲哀,过去40年是老人的权力不断下落的过程。老人的权力被让渡了。
在这个过程里,权力的让渡一定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这样一种新的家庭模式会出现各种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这是谁的家?谁说了算?
研究发现,聪明的人,都很清楚这个家是谁的家。一般来讲,老人到子女家里面去,这个家就是子女的家。我因为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这对我的人生影响特别大,我在我自己家里就跟我妈讲,到了这边你尽可能听我的,你听我和我先生的,你也不用承担责任。万一错了那全是我们的责任。要是我回到老家,回到我先生的老家,我就不发言,不做任何事的主,你说怎么样我就怎么样。我们去尊重父母的时候,反过来他们也会尊重我们。
婆婆的蜡烛包
我们在搞文化研究的时候发现,有些事很多时候是没有所谓的标准的,老人的经验也不见得一定是错的,年轻人的经验也不见得一定是不合理的。我讲一个我自己生活中发生的故事,我生老大的时候是在全上海比较好的产科医院生的。生完以后我婆婆就跟我讲,小孩出生要包蜡烛包,老一辈都用蜡烛包把孩子绑起来。但是医生告诉我说小孩要自由,不能包。我就跟我婆婆吵架说,你不要用老一辈的经验来要求我,我的孩子要自由,不能包蜡烛。我婆婆有点伤心,因为她原来是做接生的,她觉得自己非常有经验。我家的老二是在美国妇产科医院出生的,出生以后医生给了我条被单,告诉我要把孩子捆一捆,我一看,这不就是婆婆的蜡烛包嘛?一模一样的。我就很奇怪,我说不对啊,孩子不是要自由发展吗?他要动,你怎么能把他给捆起来呢?医生就跟我讲,说他们是进行了实验和研究,比如说,你会游泳吗?OK。如果你换了一个环境,一下子把你扔到水里去,你是一动不动呢还是手脚乱抓?我说会手脚乱抓呀。他说是的,其实你换一个环境,你这个手并不是真的在动,而是你在惊恐。孩子也是这样的,他在母腹中也是紧紧地被包裹住,出生后换到另外一个环境里面,他们没有安全感,刚刚出生的时候,把他裹一裹,形成模拟子宫的环境,他就会有安全感。他们做了好多实验,把孩子分为两组,发现裹一裹的孩子,他们晚上睡眠就好,孩子睡眠好,产妇就睡得好。产妇休息好,奶就产得多,孩子睡得好,吃奶的力量就大,形成了良性循环。到两个礼拜以后,你会发现你裹不住孩子了,那你放开就可以了。
听着是不是很科学?现在觉得老人讲的有道理吗?很有道理的。为什么当时我不听我婆婆的,我听医生的不裹蜡烛包?因为医生告诉了我理由是什么。但为什么我第二次又听医生的要裹蜡烛包?因为医生又说出了道理。这背后并不是说老人讲的一定没道理,是我们觉得老人没什么权威性,你讲的就是迷信,你讲的就是老一套,但你要知道中国的老一套生活方式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所以我们发现很多的矛盾冲突都不是因为对方是个坏人,我们老觉得婚姻不好,是不是遇到了不讲理的公公婆婆?实际上背后真正的原因是我们两代人在不同的文化里面,老人的权威性,没有办法得到科学的证明,就失去了。如果我们重新回到现实中间去,你会发现你真正反感的是他这些文化,这是可以解决的。我生老大的时候,我跟我婆婆有很多矛盾,生老二时,我与婆婆又住在一起了。这个时候呢,她要用艾叶给我洗澡。我以前觉得这是特别愚蠢的事情,现在,当我发现我婆婆不一定是错的,就到网上搜索一下,原来艾叶有消炎的功效啊。婆媳矛盾其实背后是两代人不同的文化在同一个家庭的冲突。
不需要的关心叫控制
家庭的冲突,绝大部分是,我想做对的事情,但是我觉得好的事情跟你觉得好的事情不是一回事,所以就产生了关心和控制之间的矛盾。什么叫关心,什么叫控制?它只有一条界线,就是——我需不需要。你每天帮我把饭菜准备好,我很喜欢吃,我需要,这就是关心。如果我不需要你天天把饭菜给我准备好,叫我按时按点吃饭菜,我就觉得你控制我的饮食。所以这个需不需要是很重要的。
我们发现不幸的家庭很多时候也是因为对对方的好意产生了误解。现在有很多的电视剧,都讲婆媳关系很不好处,好像婆婆就是来和你抢她儿子的。如果怀着这样的心理,那么很多行为都会往矛盾的方向走。
再讲家庭的认同,谁是你的家人?我们发现,男人的家庭概念比女人的家庭概念的范围要大,他会觉得七大姑八大姨、他的兄弟姐妹全是他的家人,女性的家庭概念往往比较小,认为我的小家庭才是我的家庭。“幸福的婚姻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也是相似的。”你的困境是这个时代带来的。女性过去是从夫君,要到男性家里去,男性的家庭就是我的家庭。我自己的父母能照顾就照顾,不能照顾就算了。今天的女性是要照顾自己的父母的。所以变成是两条线在处理,这两条线怎么处理,是每一个现代女性都会遇到的问题。所以你发现,哦,原来男人的家庭概念是不一样的。那我们就可以沟通。什么状况下用我的家庭概念,什么状况下用你的。这本书里除了讲这些问题以外,也讲到了一些独生子女带来的问题。比如说过去这个孩子,总归是跟男方姓的。那现在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孩子的名字中,有的人就要求含有双方姓。
有一个故事就是代表:每个人刚刚结婚的时候特别在乎自己的独立性。如果跟父母住在一起就有很多冲突,特别想分开出来。但是好不容易分开,又因为生孩子了,孩子需要照顾,不得不和老人一起住;等到孩子慢慢长大,经济条件好了,再次分开住的时候,发现孩子学区还在老人那边,还是不能分开……经过漫长的磨合,你会发现双方慢慢成为亲人了。
因为在这十几年里面,老人付出很多,年轻一辈也受益很多。当初你要是问我,谁是我家里人,我一定不把公公婆婆算进去。但你现在问我,我一定会把公公婆婆加进去,因为他们真的是我不可分割的亲人。我很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到,你的家庭生活,其实是会有变化的。希望这本书,尤其里面的故事,大家看了后会说,噢,原来我遇到的问题没那么严重和特殊,噢,原来问题背后有这样的道理。原来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随着时间发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我自己觉得特别幸福。爸爸妈妈一直在帮助我,公公婆婆在关键时刻也会立马跑过来。他们都尽可能不给我们添乱,他们有些风俗习惯我也尽可能去适应,如果我们每次要的都很多,没有边界,没有底线,那很可能家庭幸福就被我们给破坏掉。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你永远找不到完全一致的人。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但是这些不完美是可以解决的,随着时间和磨合,每一个家庭都会找到自己家庭的相处方式。这就是这本书副标题的意思,愿你做个有智慧的人。
《谁在你家:中国“个体家庭”的选择》
沈奕斐 著
上海三联书店
新闻推荐
清贫,不仅是做人的一种方式,更是做人的一种境界。清贫二字,关键在清。惟有心清如水,意淡如云,才能在贪和廉之间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