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端午节恰与高考相逢,因为粽子的“粽”与高中状元的“中”谐音,有高中状元、金榜题名的寓意,因此,今年粽子成了不少高考家长和考生饮食的首选。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民族文化传承,表示肯定;然而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封建迷信,表示反对。而我认为,对此不必大张旗鼓地反对,而应该理解认可,赞赏传承。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从仓颉造字到秦皇一统天下,至唐宋盛世,明清繁荣,再到如今的新中国。时代变了,人的观念也变了,那唯一不变的是我们的文化。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更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粽子寓意高中,即为我们的一种文化,我们应当继承发扬,而不是批判否定。
“粽”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种下的种子,并世世代代收获的果实,再将种子种下,又有新的收获……可到了如今,我们这一代人似乎不愿收获果实,更不愿将新的种子种下。地方语言的不断消失,京剧、昆剧、川剧等国粹的断代,钢琴、吉他大受青睐,古筝、琵琶却无人问津……我们的文化,在一点一点地消失,而我们却浑然不知。也难怪韩国敢猖狂的抢注端午节为他们的非文化遗产,印度也敢在太极拳的发源地上横插一脚。
当看到“粽”文化再次活跃在大家的视野中,我们所想到的不应该是迷信,而是庆幸人们终于再次意识到文化的传承。我们应借此东风让大家了解更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并继承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应该由我们炎黄子孙的后代去捍卫传承,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将中华民族文化的种子留下来,传下去。
作为当代年轻人,我们的任务更为艰巨。我们应该承担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但也不应全盘接受,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三从四德”“女儿经”等歧视、迫害女性的民俗文化应该摒弃,让其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真正做到理性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文化的种子,才能保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大放异彩。
我们应该去传承更多“粽子”式的民族文化,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种子”种下,让优秀的传统民俗和传统文化在我们今天的国土中再生新根,再发新芽,再抽新枝,再开出绚丽的花朵。
(指导老师:巫建伟)
新闻推荐
2018年11月5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随后的长三角一体化的制度创新中,示范区的设想被屡次提及。2019年11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