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科学WE大会召开前,癌症免疫学家Carl June、物理学家Brian Greene、机器人专家Hod Lipson、高能物理学家王贻芳接受了红星新闻等媒体的采访,讲述如何用科技改变人类生活,介绍关系人类命运的重大科学问题。
癌症免疫学家:
5年内血液肿瘤
都可治愈?
“5年之内所有的血液肿瘤都可以通过CAR-T疗法治愈。”Carl June说道。 作为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终身教授,同时也是CAR-T细胞疗法创始人之一,Carl June受邀参加2019腾讯科学WE大会,并在会前接受了专访。
CAR-T可以拆分为两部分进行解读:T细胞(T淋巴细胞)在人体中扮演“战士”角色,负责抵御和消灭感染、肿瘤、外来异物等“敌人”。 而CAR,中文学名“嵌合抗原受体”,发挥着类似定位导航的作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T细胞激活,并装上“定位导航装置”CAR,专门识别体内肿瘤细胞,并通过免疫作用释放多种效应因子,高效地杀灭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疗恶性肿瘤的目的。 据介绍,CAR-T疗法的流程首先是取血,在实验室取血通过HIV的病毒进行改造,就产生了一个经过改造的细胞,然后再进行冷冻,之后再放回病人的身体。
据Carl June介绍,400多个遍布全世界的临床实验,大多数是在中国和美国进行的,研究最活跃的地方就是在中国,第二活跃的是在美国。 “(CAR-T细胞疗法)2017年8月被美国的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在日本、澳大利亚和欧洲也得到了批准,估计明年在中国也会得到批准。”Carl June说道。
“现实版谢耳朵”:
人类可能跨越到未来
但无法回到过去
物理学家Brian Greene曾在美剧《生活大爆炸》第四季中客串格莱博士,讲解量子物理的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现实生活中,Brian Greene在研究之余,也乐于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公众进行科普,有人将他称为“现实版谢耳朵”。
Brian Greene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不介意被叫做“现实版谢耳朵”,“我们希望让科学的概念融入到大众文化中,如果能够让科学的语句、科学的概念进入到大众文化中,任何事业我都是支持的。”Brian Greene说,“不管在美国还是其他国家,现在科学家们已经得到了显而易见的结论:如果大众对科学没有热情,科研经费就无从谈起;如果大众不关心科学,就没有意愿建设大型的科学仪器。所以,科学界有一个共识,就是我们要通过科普争取民心。”
Brian Greene介绍,目前,他研究的重点是:如何预测这个世界不只是三维、而是有多个维度的,额外的维度是什么样的。
当红星新闻记者问及人类未来是否能跨越时间维度时,Brian Greene称,爱因斯坦的理论已经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宇宙的运作跨越到未来,从物理上来说,战胜时间、穿越到未来是大家比较认同的事情。
不过,关于如何回到过去,Brian Greene称,“如果说通过宇宙弦、虫洞等不同的架构去实现,我自己的直觉是:这些做法应该是不能够奏效的,因为就我对物理学的了解来说,这种物理理论还不足以让我们能够回到过去。”
机器人专家:
机器人肯定会
拥有自主意识
“我认为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一天,这个世界上的机器获得自我意识。”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创意机器实验室主任Hod Lipson说,“这件事情将在10年之后发生,还是100年之后发生,我也不知道。但是,我比较确信的是我们的孙辈所生活的世界里,机器将会有自我意识。”
Hod Lipson正致力于研发具有自主意识的机器人。
有记者问Hod Lipson是否担心机器人拥有自主意识,他说,“火非常危险,也非常强大。但人类是否希望自己从未发现火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因为有了火之后,使得我们能做很多之前做不到的、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我个人在这个问题上保持乐观态度,我认为自主意识的机器人带来的好处将会远远超过它的风险。”
Hod Lipson称,过去人类发现了很多强大又危险的技术,比如核技术、基因技术等,它们也有可能被人用于做坏事,但在大部分情况下,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做出了正确的决定,“所以我本人是乐观的。”Hod Lipson坦率地表示,未来是让人工智能去监督人工智能,还是采取其他什么办法,还没有想清楚,“总的来说,还是要靠人类伦理的指导,确保技术用于好的事情。”
Hod Lipson还研发出能够自我建模的仿生群体“粒子机器人”,该成果登上了《自然》杂志封面。当红星新闻记者问及粒子机器人的落地应用场景时,Hod Lipson表示,下一个目标是将粒子做得更小,“在有生之年,粒子机器人或许能达到微米级或毫米级,可能被用在外太空的探索中。”
高能物理学家:
“量子波动速读”表明
公众科学素养待提高
目前,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专注于高能物理(又称为粒子物理)领域,他带领团队测出“幽灵粒子”中微子的震荡模式,被誉为“中国本土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物理学成果”。
王贻芳称,构成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粒子是12种,其中3种是中微子,“它对我们理解物质世界、理解宇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红星新闻记者问及关于大型粒子对撞机的争议——部分公众认为投入高额资金建设,还有可能没有任何成果,因此反对建设大型粒子对撞机。王贻芳说,建设CEPC(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的预计造价为360亿元,而非某些人口中的超千亿元。
据王贻芳介绍,目前欧洲方面也提出了同国内相似的建设大型粒子对撞机方案FCC,两者处于竞争关系。“这个项目需要国际合作,全世界造两个没有意义。”王贻芳称,未来的发展还会需要更大的设备,谁有能力建设备,谁最终就成为该领域的领导者。
近段时间,一种被称为“量子波动速读”的骗术被曝光。有教育机构声称能够通过量子波动调整孩子的脑电波,使其1~5分钟快速翻阅10万字的书。对此,王贻芳称,“公众的科学素养有待提高,相当一部分人科学素养很差。”他接着表示,对于现在备受争议的大型对撞机,建设与否不应该由普通大众说了算,判断这件事情需要有基本的科学素养,应该由科学界说了算。
本组稿件均由红星新闻记者 杨佩雯 袁野 采写
1
小宇宙和大宇宙
科学搭起桥梁
癌症免疫学家
Carl June
首创CAR-T疗法,通过唤醒免疫系统来消灭癌细胞,已成功应用于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肿瘤治疗的临床试验。
2
加州理工学院教授
Jennifer Jackson
发明“地震层析成像法”技术,能像X光片一样透视地球内部影像,帮助人类深入研究地心高密度巨型异物,也就是地心“肿块”。
3
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和数学系教授
Brian Greene
带来弦理论的最新成果,“也许以后,会认为我们的宇宙并不是整个宇宙空间的中心,而只是无数宇宙中的一个。”
4
高能物理界领军人物、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贻芳
成功测出中微子的振荡模式,为人类揭秘宇宙本源开辟了新路径。
5
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主任
施路平
研发出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芯片“天机芯”,实现了中国在芯片和人工智能两大领域《自然》论文零的突破。
6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创意机器实验室专家
Hod Lipson
研发出自我建模的仿生群体“粒子机器人”,这种机器人未来将可能拥有创造力和自主思考能力。
7
《自然》总编辑、遗传学家
Magdalena Skipper
介绍了人类在遗传学研究上取得的突破:“遗传学比我们预想得要复杂得多,但它对我们决定性的意义又比我们想象的低得多。”
新闻推荐
第二十三届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1日启幕。来自海内外的1000多家企业参展此次农交会,众多涉农企业共商发展大计,共享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