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 今年10月,广州迈普公司开发的新型颅颌面修补系统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这一高端植入类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已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院使用,彻底颠覆中国医疗产品“低端低价”的形象。
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首家应用生物3D打印技术开发植入医疗器械、开展精准医学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这家企业的展厅,记者看到了我国研发的全球首个生物3D打印人工硬脑膜产品,看上去像一片薄纸巾,却是一种可降解的新型材料,用于替代开颅手术需要的脑膜。
从1989年我国第一台国产核磁共振成像扫描机诞生,到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医疗器械的重要生产基地,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约16%市场份额。
近年来,我国通过加快创新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加强自主创新研发,突破一批进口垄断技术,实现了对进口厂商技术封锁的突破,逐步实现进口替代,降低患者诊疗费用,惠及于民。
一种辅助神经外科手术的仪器,利用医学影像检查结果,如同地图指引,精度在1毫米以内,为脑部肿瘤、中风等患者带来了福音。“对于人体部位的重要功能组织,仪器可以精准指引在手术中避开。”深圳安科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黎明介绍,目前,在国内三甲医院的神经外科手术中,这种仪器的使用已较为普遍,有效提高了准确率,从而降低了手术风险。
不用胶片,患者一拍完就同步传输到医生的电脑端上。如今,国产的数字化X光机实现了即时传输。相比传统的放射影像系统,数字X射线成像系统利用平板探测器来捕捉图像,缩短了病人暴露在X射线下的时间。
常规胸片体检,有时很难发现极小的肺结节,而如果采用CT作为常规检查,辐射剂量是其缺点。朱黎明介绍,目前安科在这一领域的研发工作突飞猛进,将普通CT辅助以人工智能AI,有望降低CT的辐射剂量,代替传统的X光机进行常规胸片体检,这将极大地提高体检的精细度。
从市场来看,现阶段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配备水平较低、缺口大,面临“更新换代”和“填补缺口”,分级诊疗制度为国内医疗器械厂商带来重要机遇。
(新华社记者 赵文君)
新闻推荐
西蓝花含抗癌分子,吃小龙虾中毒死亡,车辆只需加水就能行驶……在朋友圈、微博或是“相亲相爱一家人”群里,你是否经常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