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话题榜 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如何备战“双十一”

来源:济宁晚报 2019-11-05 09:43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评论员 刘晓钧

规范电商行为,既要对整个销售过程——包括进货渠道、定价信息、交易信息和服务质量等的监管,也要广开高效的投诉渠道,对网友的意见和投诉,能够及时介入调查,对违规者进行曝光和处罚,使监管实实在在起到震慑效应。

“双十一”将至,消费者投诉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近日,北京、上海等一些城市的相关部门对多家电商企业进行了行政约谈,督促企业规范开展“双十一”网络集中促销活动。约谈内容包括要求电商平台及时发现并制止虚构原价、先涨后降,禁止发布处方药、烟草类广告,显著区分付费搜索广告与自然搜索结果等。

无论是“双十一”还是“618”,每年购物狂欢节大幕开启前,国家或地方相关部门总会针对以上情况与电商进行沟通,希望不要再出现上述问题,这当然是网友们所期待的,但问题是,一纸警示,几句交代能不能让商家们从此规规矩矩地卖东西呢?

一直以来,市场监管部门对电商的监管其实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除了某些制假卖假的商家被查处之外,我们鲜见那些不公平的交易手段被真正约束和规范,甚至先涨后降,虚构原价已经成为不少商家的竞争套路。

规范电商行为,远不在几条法律条款,几张临时“警示”,而是既要对整个销售过程——包括进货渠道、定价信息、交易信息和服务质量等的监管,也要广开高效的投诉渠道,对网友的意见和投诉,能够及时介入调查,对违规者进行曝光和处罚,使监管实实在在起到震慑效应。

规范卖家行为,监管是一方面,消费者能够真正理智起来亦相当重要。这需要人们拒绝冲动消费、跟风购物,在一次次的购物狂潮中历练得更加理性和聪明。对于过分便宜的商品,不要轻信一家之言,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正当权益。精明的商家其实比消费者自己还要了解本人,比如东西明明不怎么样,可是只要你给好评,就能返还现金,虽然数额不多,但这对爱占便宜的消费者来说也是一种诱惑。于是,买家们言不由衷评价这东西“相当之好”,使得后来的消费者不断陷入到早就挖好的“购物陷阱”之中。

某些商家的“先涨后降”策略,也是抓住了消费者的一种心理,即“双十一”“618”这天,意味着“狂欢”“最低价”,这是因为消费者掉进了商家制造的“气氛陷阱”中。事实上,购物节完全是商家生造出来的,也许起初这样操作时价格的确最便宜,但随着声势越来越大,消费者被“洗脑”的程度越来越深,人们便形成了思维定式,认定了“双十一”“618”就是“最便宜”,殊不知,这时有的商家就会利用这种惯性思维和盲从心理,将价格抬高再进行虚假促销。

在一场场万众瞩目的“购物狂潮”中,商家们其实是有备而来,而作为链条另一端的消费者,可以问问自己,除了充实自己的支付宝和购物车,还做好了哪些准备?而充当重要角色的监管部门呢?对于注定会遭遇的各种投诉,有没有比往年更加有效的解决方式?

自由谈

文物认养,还需要监管护航

■本报评论员 陈曦

允许社会力量认养文物,就得允许认养者适度地开展建设或经营活动。如何规范认养者的行为,防止其在开发经营的过程中对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还需要当地文保部门在监管方面多下工夫。

近日,在山西省高平市,有10家企业和集体与10处文物建筑所有人签订《文物建筑认养协议》。据悉,在山西省文物局发布的山西省文物建筑认养推介项目名单中,全省有近300处文物建筑可供社会认养。消息一经曝出,也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听说过认养古树、认养动物,如今文物建筑也能认养了?”也有的网友担忧,被认养的文物建筑会不会被过度开发,能不能得到“善待”。

其实,早在两年前,山西省就启动了文明守望工程,动员社会力量通过文物修缮、捐赠、展示利用、文化创意等多种方式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也收到了不错的社会效益。而根据今年该省文物局发布的文物建筑认养推荐项目名单,被推荐认养的多为明清时期的文物建筑,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杂草丛生几乎是这些建筑的共性。如果能通过社会力量“盘活”沉睡已久的古建筑,无论是从文物保护上看,还是从文化传承上看,抑或是从旅游资源的开发上看,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当前,在许多地方,文物保护资金匮乏、专业人才匮乏是不争的事实。全国和省级重点文物可能会得到一些特殊的关照,也会有门票收入作为来源的补充;但是一些级别相对较低的文物,可就没那么幸运了,被分到的人财物力资源十分有限,甚至几乎为零。文物局就是有心保护,有时候也只能仰天长叹,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现阶段文物保护特别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而山西作为文物大省推出的文物认养模式,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有助于缓解文保资金和人才缺口,让许多沉封、衰败的文物重新焕发生机。

毋庸置疑,允许社会力量认养文物,就得允许认养者适度地开展建设或经营活动。如何规范认养者的行为,防止其在开发经营的过程中对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还需要当地文保部门在监管方面多下工夫。文保部门既不能把文物看成是包袱,甩出去就完事了;更不能放任认养者拿文物当敛财工具,或是因无知而犯错。对认养者需要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对被认养的文物需要定期检查和评估,对违规操作要及时、坚决地制止;同时,还得制定相应的强制退出、一票否决制,最大限度地防范认养者伤害文物。当然,对于那些在文物保护和开发上做出成绩的认养者,当地也完全可以根据每年的评估结果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以资鼓励。

让沉睡的文物真正活起来,让蕴藏在文物里的历史文化能被更多的人了解、感知,地方政府部门可以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或可通过扩大文物资源社会开放度、落实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政策、创新文物利用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等举措,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更充分地发挥文物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实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双赢。

茶馆

供暖是民生课题,也是环保课题

深挖“采暖季”节能减排潜力

近年来,北方地区积极推广煤改电、煤改气等清洁供暖方式,使供暖季的总体排放量持续下降。在宏观层面上,通过能源替代实现清洁供暖,已成为推动北方地区采暖季空气质量改善的根本举措。但需要明确的是,我国“多煤少气”的能源禀赋决定了无法实现清洁能源完全替代,同时煤炭的清洁化利用还需持续发力,短期内要彻底扭转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并不现实。

因此,在立足供暖用能方式转变的同时,还需要在供暖管理机制优化、供暖设施节能改造等微观层面下工夫,细算高效供暖账,深入挖掘采暖季节能减排潜力。既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也要最大限度实现取暖节能。

环保压力与供热需求相互促进

进入11月份,我国北方地区全面开启新一轮供暖周期。受我国“一煤独大”能源结构和冬季不利扩散的气候因素影响,每年供暖季,群众最关心两个问题。一是家里暖气热不热,二是空气质量好不好。由此,供暖期的节能减排话题备受关注。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新建住宅在天然气、电力等能源有保障的前提下采取家庭自主供暖,还有的集中供热地区通过安装分户计量设备,实现了精准供暖。此外,对建筑实施超低能耗改造也是降低供暖期能源消耗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预见,未来超低能耗建筑的推广使用将成为北方地区冬季取暖的重要节能方式。

冬季供暖,是民生课题,也是环保课题。既要达到“暖气热”,还要实现“空气好”,看起来似乎是一对矛盾体。实则不然,环保压力与供热需求不仅不是对立关系,反而会产生相互促进作用。二者兼顾,可以催生更多清洁供暖方式、技术探索与应用,倒逼供暖管理更加优化完善,推动节能减排向更广阔的领域延伸和普及。(来源:新华网 整理:陈曦)

新闻推荐

超级中学争抢清北生,为何让人不安

据《新京报》报道,近日,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高级中学发布2020届毕业生拟聘名单。20个录取者中,有19人毕业自北大、清华,另...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红色的起点》2019-11-05 08:37
评论:(话题榜 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如何备战“双十一”)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