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认养古树、认养动物,如今文物建筑也能认养了?”近日,有10家企业和集体与10处文物建筑所有人在山西省高平市签订《文物建筑认养协议》。据悉,在山西省文物局发布的山西省文物建筑认养推介项目名单中,全省有近300处文物建筑可供社会认养。(11月4日《北京青年报》)
文物保护修缮的同时,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文物,了解建筑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以及有效利用也是更好地保护古建筑,这些已经成了某种共识。但放眼现实,很多地方对待文物建筑的态度,还是停留在“保护”上,甚至还因为财力不足,连起码的保护工作都没做好。很显然,山西实施的文物建筑认养,具有破冰意义。
早在2010年,山西曲沃县企业家黄文生就与曲沃县试水了文物认养,签订了“认养协议”。黄文生的企业认养后,先后投入资金450万元,在省市县文物修复专家的指导下,完成了古建修缮保护并对外开放。可见,文物建筑认养,效果也是吹糠见米。
根据山西省文物局今年8月发布的《山西省文物建筑认养推荐项目名单》,全省共有296处文物保护单位被推荐“认养”,多为明清时期的文物建筑,也有部分唐代、宋代、元代和近现代的文物点,文物建筑类型包括古戏台、古寺庙、古民居等。同时,截至目前,山西省已有文物建筑认养(出资修缮)项目88个,吸引社会资金1.3亿元,进一步促进了山西省文物资源的有效利用。这更是表明,2017年山西省印发《山西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动员社会力量通过文物修缮、展示利用等多种形式参与文物保护工作,是非常科学正确的决策。
近年来,各地对文物的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所承受的压力也非常明显。可以说,如何推广认养文物模式增加养护资金来源,从社会上筹得更多养护资金减轻政府压力,让更多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以及让文物“活”起来,给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文物建筑,这是各地在盘活文物建筑资源过程中亟待思考的问题。
□贺成
新闻推荐
老旧小区物业没人管、管不好? 北京朝阳探索“国企兜底、先尝后买”新模式
三印小区20多年的老住户刘二英终于松了口气:“失管”的老小区可算是有了一家靠谱的物业公司,接手几个月后,院子里的几百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