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昌莲
据11月4日中国新闻网报道,减负,这个在中国教育领域屡引争议的话题,最近又火了。因为朋友圈里的一条爆款文章喊出“减负=制造学渣”,这一话题似乎又变得无解。孩子的无奈,家长的焦虑,学校的纠结,舆论的争执不休……让孩子拥有可以“荡起双桨”的童年,怎么这么难?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纷纷推出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政策礼包”:先是教育部出招整治校外培训机构,继而是多地出台中小学校早上推迟上学的举措,保证孩子们有充足睡眠时间。这些减负措施,似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然而,从实施情况来看,效果显然未能达到预期:一边是减负措施密集出台,一边却是校外辅导班依旧火爆,特别是家长为给孩子抢位“被逼疯”,表明家长和孩子的负担是越减越重。
近日,有篇文章在朋友圈尤其是家长圈,掀起不小的波澜。此文间接提出的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学校在实施减负,但是因为升学压力不减,家长又纷纷为孩子增负。有专家评论,只要应试教育还在,真正的减负只是“看上去很美”。换言之,即便是学校执行了“减负令”,也难以阻止“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的现象发生。
可见,欲给孩子减负,先帮家长减压。事实上,中小学生减负是一项涉及教育理念、人才选拔、考评机制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多方入手、共同发力,以一场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好家长的参谋,引导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不拔苗助长,不搞一刀切。同时,进一步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校外培训机构长效管理机制。再者,教育“减负令”应增加处罚条款,不仅针对教育部门、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家长违反了“减负令”,也应该进行必要的惩戒,以此倒逼他们善待自己的孩子。
更重要的是,若想中小学生减负真正落到实处,必须推进教育体制创新。对基础教育而言,当务之急是更新教育观念,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高考招生,要打破“唯分数是举”的选才机制,代之以全面综合的考量,既要重视学生的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服务社会的精神,以此倒逼学校回到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并驾齐驱”的健康发展轨道。
新闻推荐
经济全面发展未来更加可期——透过数字看西藏经济发展今年5月10日,西藏商标品牌发展成果正式发布,西藏自治区有效注册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