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河北一起致11人受伤的交通事故,让其再度引发舆论“讨伐”。有媒体跟进调查后发现,这类低速电动车制造怎一个草率了得。所谓工厂,其实就是个简易棚子,前头卖车、后头造车。而这些地方造出的车,车身铁皮最厚不超过2毫米,更没有经过安全测试。如此粗制滥造的产品大批量涌入城市交通,不出事才怪。
明明是公认的“定时炸弹”,这些代步车为何还能畅行多年?从表面看,是需求决定市场。一些老年人买菜、就医、接送孩子,出行需求不比上班族低,便宜且轻巧的代步车成了性价比首选。而这种车简单易学、无需驾照,上路更是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更吸引了大量“非老年人”以代步之名行营运牟利之实,对交通规则和社会秩序造成了巨大破坏。再从深层看,相关管理规则的空白为其大行其道开了“绿灯”。眼下,关于低速电动车的“国标”尚未出台,该走什么路,该挂什么牌,该由谁来开,在行业内并没有统一标准。而面对牌照驾照二者皆无的情况,交管部门处置起来也无法可依,遭遇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执法尴尬。就这样,一个个“马路杀手”诞生了。
据统计,我国低速电动车的年产销量已突破百万辆,近年来涉及低速电动车的交通事故更高达83万起。这不是一串简单的数字,而意味着血的代价。在触目惊心的事实面前,上述种种都不是继续放任老年代步车乱窜横行的借口,特别是不能坐视其成为违法运营野蛮生长的“灰色地带”。对此,相关部门必须系统谋划、重拳出击。(来源:新华网)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杨柳11月才刚刚开始,秋冬水果市场又添新成员,不少市民注意到,新鲜的草莓已经上市。昨天,记者探访位于南辛庄的水果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