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报道说,11月1日,河南郑州某街道环卫工用高压水枪打落树上的黄叶,促使树叶加速落下。环卫工称,领导检查要求看不见一片树叶,这很难做到,把叶子先打下来能集中清扫。对此,环卫部门回应,用水枪打树叶是不允许的。郑东新区环卫部门负责人称,当地环卫清扫施行的是行业管理加公司化运营,“作为管理部门,我们将约谈负责环卫工作的管养公司相关领导,加强相关作业的规范要求,杜绝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看到这则新闻,小马飞刀想起了另外一件事,也跟环卫工人有关。两个月前,南京建邺区的环卫工人们都配发了一款拥有定位功能、紧急求救功能的黑色手表。环卫工人每天上班走到哪里,都会被准确定位。除了定位功能以外,手表还有“加油”功能。只要在上班期间原地停留20分钟以上,手表就会自动发出语音,提示环卫工人要继续工作。对此,有评论说,真正科学的环卫工作管理,理应思考如何结合路面实际干净程度、工作环境温度以及环卫工自身的身体状况,并配合机械操作,综合设计一个智能化的管理模式。靠定位来管理,显然并不科学,也不人性化。
小马飞刀想说的是,上级如果以官僚主义来安排工作,下级必然以形式主义完成工作。就拿为基层减负来说,为应对不超材料“页数”缩小字号;为应对减少“红头文件”,只下通知不“发文”;为应对精简信息简报,不用纸质用“电子”;为应对压减会议,白天不开、晚上开,晚上不开周末开,奉行“五加二,白加黑”所谓奉献精神等等,不一而足。效果呢,大家都清楚。前不久,半月谈的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制定政策时常出现“不接地气”的情况,导致“不易操作”、“不合时宜”的政策频频出现:有的政策“短命”,有的盲目“画饼”,有的完全沦为“空文”……这些“万分正确、十分无用”的政策是如何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一些地方制定政策时,调研不充分,或者是根本不调研,奉行“拿来主义”,比照上级文件“画鸭蛋”,参照其他地区“搞抄袭”。满足于“纸上调研”,大张旗鼓的成立“领导小组”,往往就是开碰头会、报资料,由具体起草者“闭门造车”,参与部门“集中讨论”,政策文件便“应运而生”。如此不科学、不务实、不接地气的政策文件,其效果可想而知,终难逃“短命”的结局。
写到这,可能大多数读者都明白了,这篇短文说的是什么,那就不多说了,但愿这样瞎折腾的事,再不要发生了。小马飞刀
新闻推荐
(肖建超)“深化行政审批、商事登记、‘放管服’等基础性改革,推动数据信息共享,减少企业政务负担”“完善法律规范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