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一个周五,在深圳光明区碧眼新村,身穿红马甲,手拿扫帚和簸箕的党员干部、居民、商家分散在各大街小巷,沿着村内道路、广场清扫。而带着大家参加此次城中村“环境清洁日”活动的是光明街道党工委委员、组织人事办主任周楚顺,他还有一个身份——碧眼新村“环境长”。
走在碧眼新村内,看不到“村”的痕迹。路面、墙面没有了“牛皮癣”小广告,道路两旁车辆规范停放在停车区域,街道上处处可见到分类垃圾桶……而这一切离不开城中村“环境长”的努力。
河水治理有“河长”,城中村也迎来了“环境长”。记者了解到,今年8月,深圳城中村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方案出台,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城中村环境卫生管理,加大城中村市容秩序整治力度。根据行动方案,深圳每月单独开展城中村环卫测评,每个城中村都配备了“环境长”,并将每周五定为“环境清洁日”。
目前,深圳全市1776个城中村全部落实了“环境长”。城中村“环境长”每周至少深入挂点村实地“行走”一次,严格对照文明城市测评标准,查找环境卫生和市容秩序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督促街道、公司等责任单位逐一落实整改,建立长效机制,破解城中村市容环境问题反复回潮的难题。
根据职责清单,“环境长”要检查城中村垃圾收运是否及时,垃圾收集容器有无垃圾满溢现象,检查城中村市场地面是否干净整洁、有无污水滞留、有无垃圾散落等9类环境卫生问题;检查城中村有无乱设广告招牌、横幅标语,有无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横幅标语广告宣传海报有无破损脱落现象,检查城中村有无乱摆卖、乱挂晒,无超门线经营现象等5类市容秩序问题;以及检查城中村内保安亭、报刊亭、宣传栏有无设施破损问题,检查城中村垃圾收集容器是否完好无损,干净整洁等4类公共设施问题。
“自开展城中村市容环境整治工作以来,村内环境卫生有了很大提升,告别了脏乱差,住得也舒心了。”深圳市龙华区观湖街道新田社区沙博小区城中村居民黄女士认为,城中村配备“环境长”能起到带头作用,有利于形成人人关心、全民参与环境治理的社会氛围。
以光明区城中村市容环境整治工作为例,目前,该区已安排128名处级干部担任城中村、道路、厕所、垃圾转运站、垃圾收集点、公园、集贸市场共7类1677个检查场所环境长。同时,还通过“行走光明”方式,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行走巡查机制。截至目前,光明区“环境长”累计行走1079次,发现问题5998处,解决问题5943处,整改率达99.08%。
每周五的“环境卫生清洁日”,由各街道城中村“环境长”带队,发动辖区社区工作站人员、义工志愿者、热心市民参与市容环境治理,形成“竖到底、横到边、全覆盖、无缝隙”的管理网络。截至目前,光明区累计参与人数17683人次,共清理卫生死角7099处,清理垃圾156.34吨。
“自8月挂点碧眼新村成为‘环境长’以来,历经了社区居民从‘略有抵触’‘不理解’到现在‘全面支持’的意识转变。看到现在所挂点的城中村越来越宜居,对工作的开展也越来越有信心了。”周楚顺如是说。
新闻推荐
□图片114网资料图片□韩德年庭院里最早栽的是一株玫瑰。不知是树种好还是地肥,短短三五年时间,它就由一截尺多长的根枝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