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青/绘
近日,全国多家法院都开展司法网拍直播活动,平时严肃的法官秒变“李佳琦”,大喊“买它”。记者了解到,各地法院直播拍卖的物品不仅有豪宅、豪车、车位,连森林、貂皮大衣、手机靓号、金条都包含其中。其中,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小时的成交额就破了亿。(12月15日《北京青年报》)
人民法院依法通过互联网拍卖平台,以网络电子竞价方式公开处置财产,已经成为多地法院提高执行率、维护案件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不过,网络司法拍卖在屡创佳绩的同时,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比如,深圳向女士在司法网拍时花了112700元拍下一款手包,经数家专业鉴定机构鉴定,系仿制的爱马仕铂金包,而仿制品仅值几千元。虽然拍卖法院回应称“按规定予以审查处理”,但这种不能确保拍品真伪的现象,会影响司法网拍效果。
2016年最高法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网络司法拍卖若干问题的规定》也明确规定,法院应当查明拍卖财产现状、权利负担等内容,并予以说明。无论是法官“带货”,还是其他形式的司法网拍,不仅要把物品拍出去提高执行率,也要维护司法机关形象,不要辜负公众对法院、法官的信任。当然,相关司法解释是否有必要进一步明确法院责任,也值得思考。 (冯海宁)
新闻推荐
大兴机场能见度很低。?华北空管局供图受降雪天气影响,北京首都机场、大兴机场部分航班延误或取消。12月16日,澎湃新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