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工业和信息化部19日发布《关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第一批)通报》,通报显示,截至目前,尚有41款APP存在违规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不合理索取用户权限、为用户账号注销设置障碍等问题,未完成整改。其中包括多款知名APP。工信部要求涉及企业应按要求于12月31日前完成APP整改落实工作。
工信部的最新“通报”多少令人感到意外,不过,换一个角度来审视这一现象,有此结果也并不奇怪。要知道,相当长时间以来,“视用户权益如无物”,就是这一行业很多厂商的潜规则。近一两年来,尽管立法、执法层面发力跟进补漏,但那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却绝非是短时间就可扭转的。
一个毋庸讳言的事实是,许多APP基本的产品逻辑之一,就是尽可能多的索取用户权限、获取用户信息。APP作为市场主体的自发创造,之前长期都处于“监管空白”的蛮荒状态。不过,时移世易,过去那种野路子的“通行做法”,在新的标准之下,很容易触碰红线。
加强APP的规范监管,也就是最近几年的事情。《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家标准发布,2018年普遍被看作中国“数据合规元年”。令人遗憾的是,面对立法的完善、执法的加码,一些APP表现出了一种惊人的“反应迟钝”。
此前,工信部等多部门,已多次要求企业就旗下APP自查自纠。然而,诚如我们所见,不少APP面对新规、新标准,仍然选择了打折执行。这些企业必须认清的是,对“APP侵权”的认定正变得越来越严格。也许,原先“强行捆绑推广”“擅自扣费”等才会被通报,但现在“多开一个权限”“多收集一项信息”都可能上整改名单。
某些APP运营者,若是继续低估监管意志和监管尺度,对显而易见的合规性挑战后知后觉,那么今后注定还要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
新闻推荐
12月19日上午,可以吃的护肤品、玉米须降糖饮、智能酒醅监测取样仪、恶性疟原虫耐药快速检测试剂盒……这些没有听说过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