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纳米材料如何用于肿瘤靶向治疗?中国科学家聚焦主动靶向争议

来源:澎湃新闻 2019-12-24 14:48   https://www.yybnet.net/

纳米材料在肿瘤组织的特异性富集是肿瘤活体无损诊断和靶向治疗的前提。其主要通过两种机制实现,一种是被动靶向,即利用增强渗透和滞留(EPR)效应;另一种是主动靶向,即在纳米材料上装载肿瘤标志分子的识别配体。

然而,此前有研究提出,主动靶向对纳米材料在肿瘤处的富集无贡献甚至起反作用。近年来,围绕主动靶向功效的争议也越来越多。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李峰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先恩联合团队在国际期刊Small发文,他们借助蛋白纳米笼的空间可寻址特性(addressability),利用可控自组装和高效点击化学反应,成功在Dps迷你铁蛋白纳米笼上实现了靶向配体RGD肽的精确可控修饰,获得了六种具有特定配体数目(1、2、12、24)和空间分布(均匀或成簇分布)的纳米颗粒模型。

通常来说,纳米材料表面靶向配体的数目、分布及取向等参数都会影响其对肿瘤的靶向效率。此前也有实验室已经在不同纳米材料体系对此进行了研究,但由于这些参数难以精确控制,所观察到的现象大都是不同参数条件下的平均结果,无法准确阐明特定参数对肿瘤靶向的影响。

研究人员此番通过一系列细胞水平和荷瘤动物模型实验表明,不论何种配体参数,对主动靶向均有不同程度贡献。

具体来看,配体数目为2、间距1.6纳米的颗粒能够接近甚至超过高密度配体(12、24)颗粒的肿瘤靶向效率;配体数目同为12的条件下,成簇分布颗粒的肿瘤靶向效率远优于均匀分布的颗粒。

进一步研究显示,这些配体分布模式依赖的靶向性能差异,与靶细胞表面受体成簇化及相关的细胞内吞、调理素作用等因素有关。

研究团队认为,该研究有助于理解和澄清肿瘤纳米医学领域关于主动靶向功效的争议,同时突出了精准功能化在构建生物纳米探针和器件方面的重要意义。

这一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Small。(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马定夫:回荡在太行山的英雄赞歌

新华社太原电(记者张磊)通往山顶的是一条削山而建、路宽不足3米的盘山砂石路,巡林防火的皮卡车摇摇晃晃沿山而上,目的地是位...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纳米材料如何用于肿瘤靶向治疗?中国科学家聚焦主动靶向争议)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