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全面脱贫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和贫困县摘帽并不意味扶贫工作结束,而是一个新的起点。要更多地关注返贫问题,提高脱贫后的“抵抗力”,确保贫困地区摘帽之后不“感冒”。
要把好精准脱贫质量关,确保脱贫成效无水分。脱贫成效好不好,关键要看精准脱贫是否实现高质量稳定脱贫。要在脱贫摘帽时结合各地实际,进行严格的审核判定,把好脱贫退出的工作程序规范,同时加强扶贫干部的作风建设,切忌出现“被脱贫”“数字脱贫”等现象,以高标准、高质量的行动确保真脱贫。
要做好造血脱贫加减法,引导群众克服等靠要。脱贫“摘帽”关键是要引导困难群众摒弃“等靠要”的思想,拔掉穷根、开掘富源。有些地区基础条件较差,需要我们善用“加减法”思维,加大对困难地区的“造血”投入,尤其是要加大送项目、送科技到农村,同时做好节省支出减负惠民的文章,加强新民风建设与宣传,倡导群众移除旧风俗,在脱贫“摘帽”中融入新风尚。
要担实教育扶贫硬担子,培养“新农民”。农村贫困地区要想彻底拔除穷根,就要抓实教育扶贫,根据实际情况培养“新农民”。对农业院校的大学生,不妨从补助、关怀、就业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其返回农村。基层党组织也要充分发挥好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引导企业与农村开展合作,帮助培养乡村技术人员和“新农民”,为脱贫致富开辟“源头活水”。
(据《中国纪检监察报》)
新闻推荐
□向泽益“小谭,吃完饭没?走喽,散步去了!”晚饭后习惯性地去散步,妻在门口习惯性地拉长声音,高声吆喝小谭。然后我和妻子,小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