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17时许,青海省西宁市南大街一公交车站路面突然塌陷,一辆入站的公交车陷入。监控画面显示,当时公交车停靠在站点,乘客正在上车。突然,该公交车车头所在地面塌陷,车头陷入其中,路边灯杆瞬间倒下,很快塌陷面积向公交站站台方向扩大,随后塌陷的坑内出现火光,随后冒出浓烟。据西宁市政府新闻办1月14日上午第三场新闻发布会通报,西宁路陷事故已找到6具遇难者遗体,身份信息正在核对,受伤人员增至16人。据14日晚最新报道,西宁路面塌陷遇难人数上升至9人,仍有1人失联。
记者14日从应急管理部获悉,针对青海西宁13日发生的路面塌陷事故,应急管理部已派出工作组赶赴现场指导事故处置和原因调查,督促有关方面针对近期城市地面塌陷多发情况,研究提出整改和防范措施。
当地两年10起塌陷被曝光3起在公交站附近
记者注意到,西宁市人民政府官网的市民留言栏目中披露了多起被当地媒体曝光的塌陷事件。经统计,2014年6月到2016年5月,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西宁市各区有至少10起塌陷事件被曝光,相关部门对曝光的问题均进行反馈。
被曝光的10个塌陷地点分别位于西宁市城中区、城东区、城西区、海湖新区等,塌陷情形包括“路面塌陷、地砖塌陷、水管爆裂致地面塌陷、地面出现空洞”等等。据披露信息,上述事件未造成人员伤亡,事发后相关责任部门介入并进行塌陷地面的修复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被曝光事件中,有3起是西宁市公交车车站附近路段的塌陷。其发生时间为2014年7月和2015年6月,塌陷地点分别为“昆仑西路西山一巷巷口公交车站”“共和路东侧省医院公交车站”“果洛路公交车站”等公交站点附近路段。
塌陷频发全国近三年每月至少发生一起
城市路面都是刚性或者半刚性的,可以把路面想象成一个硬纸板放在沙子上,如果底下的沙子密实,硬纸板完全没有问题;如果底下的沙子有空洞,当有超过纸板所能承受的力,自然就塌掉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平时在路上走的时候,如果发现哪里有轻微的下陷,一定要绕着走,虽然看起来坑很小,地下可能已经形成巨大的空洞了。
在最近两个月,已经发生几起类似的道路坍塌事件,2019年12月1日,广州市广州大道北与禺东西路交界处出现地面塌陷,事发路段为广州地铁十一号线沙河站施工区域,一辆清污车和一部电动单车掉入塌陷区域。2020年1月6日,搜寻人员发现了一名失联人员遗体,1月10日,另外2名失联人员也被找到,不过均已遇难。搜寻人员在搜寻区域地下21米左右,发现了一名失联人员遗体。
2019年12月16日,厦门吕厝路口地铁1号线和2号线外的配套物业开发项目施工现场发生约500平方米地面塌陷,造成埋设在道路中的自来水管、污水管破裂,水流涌入地铁1号线和2号线吕厝站,所幸此次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
澎湃新闻曾梳理过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间,全国发生过的、有公开报道的地面塌陷事件,一共55起,平均每个月至少会发生一起。
其实,全世界很多城市都受到地面塌陷事故的困扰:2019年7月4日,美国弗吉尼亚州一座城市发生路面塌陷,一辆轿车陷入其中;2016年11月8日,日本福冈一处路面塌陷,经过一周的抢修才恢复通车。
原因分析人祸多过天灾,多因施工不当
一部分塌陷事故确实主因是天灾,这与天气环境和地质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比如,连续降雨、地质沉降或是岩溶塌陷,都可能会导致地面塌陷的发生。
但近几年的地面塌陷事故,天灾所占的比例并不大。澎湃新闻所梳理的55起地面塌陷事故,有36起公布了塌陷原因,其中72%还是由人为原因导致的。
最典型的还是因为施工不当引发的地面塌陷。近些年,全国多座城市开工兴修地铁,与此同时广东佛山、广东广州、浙江杭州、福建厦门等地都出现过施工引发的塌陷事故。
除此之外,就是地下管道渗漏、破裂或是老化,从而出现跑冒滴漏,不断地冲刷带走泥土,形成了空洞。当空洞比较小时,就是地面沉降;如果渗漏得很快,短时间形成巨大空洞,就会发生地面塌陷。此外,还有一些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路面塌陷。 (据新华社、央视新闻、澎湃新闻、红星新闻、《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
●相关链接
地面塌陷可以预防吗?
给市民行走的安全感,更多的是城市管理者的责任。首先是对施工工程的严格管理。2019年12月12日厦门发生的塌陷事故,原因就是“施工过程中临时格构立柱承重超负荷,导致失稳,造成局部顶板瞬间坍塌”。应加强对工程的监测,尽可能减少施工中出现的事故。
其次,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时,就将可能发生的地面塌陷问题考虑进去。比如路基沉降、排水管道破裂都是地面塌陷的常见原因,可以在修建时就建设“城市综合管廊”,这样既方便对各类管道的维护,又能避免反复施工造成回填不实引发的地面塌陷。
当然,中国目前地面塌陷的重灾区,除了施工工地,另一个其实是城市老城区。主要是因城市地下管网大多是早期铺设的钢制管材,容易锈蚀老化,有的已经使用四五十年了。
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给排水管道使用的基本上都是预制管道,位置不当或封堵不严,都会留下隐患,一旦地基发生沉降,就会导致地下管道受损。
管道的跑冒滴漏,就容易引发塌陷。所以,对老城区地下管网的监控,也是预防塌陷的重要内容。现在的技术也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2016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颁布了中国第一部《道路塌陷隐患雷达检测技术导则》(RISN-TG0242016)。2018年3月1日,中国市政工程协会发布了协会团体标准《道路塌陷隐患雷达检测技术规范》(T/ CMEA2-2018)。
据《北京商报》报道,北京市经济开发区就引进了地质雷达检测技术用于道路巡查维护,借助这套设备进行路面雷达检测,可探测到路面以下5米是否存在土质疏松、富水、地下空洞等情况。如果一旦发现问题,就可采取灌浆等方式进行治理,消除道路通行安全隐患。
另外,物联网技术也可以协助城市管理者对地下情况进行监控。比如,通过井下潜望镜、管网机器人、管网声呐仪、流速测定仪等科技设备,发现管网异常,就可及时解决问题。
除了技术之外,制度上的责任划分也很重要。长期以来,地下管网的种类、权属、管理部门繁多,特别容易出现“谁都在管,谁都不管”的状态。
中国城市的建设突飞猛进,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令人欣喜。但城市的安全才是根本。否则,即使基建做得再发达,一座没有结实路面的城市,也难以给人安全感。
新闻推荐
1月13日,山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太原开幕。据中新网报道,与以往不同的是,开幕式前,出席此次会议的山西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