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个对出处颇为讲究的民族,鄙视旁门左道,喜欢传统正宗。像打仗要师出有名,拜师要拜得道高人。这不禁让人想起“天子门生”一词。
“门生”一词,有人推断是由“门人”一词演化而来。在我国东周末年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个人以直接当面拜某人为师或间接师承某人的思想为师,便会自称为其“门人”。比如我们最为熟知的孔子的三千弟子,都自称是孔子门人。“门生”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后在东汉大量涌现。《后汉书·袁绍传》就言称有“四世三公”之称的袁氏家族为“门生故吏遍天下”。这里的“门生”有弟子的意思,但又不完全是。这跟当时的社会制度有很大关系。
当时人普遍认同的是,被宗师亲自教授的人为弟子,而转向教授的则为门生。同时门生还有另一个意思。汉代文官选拔制度采取“举孝廉”制,地方官员有推举当地那些孝顺父母、为人清廉的贤达之士入仕的义务。比如我们的老乡曹操就在汉灵帝时,因其孝廉方面的美名,在二十岁的少年时,被举荐为孝廉入洛阳为郎,从而逐渐崭露头角步入仕途。这样,那些举荐的州、郡官吏被称为“举主”,而被推荐的贤士们便被称为“举主”的门生。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生”一度发生了变质,成为一群依附于士族豪强的让人不屑的人,有了臣属、门客甚至奴仆的意味。隋唐时期,科举考试渐渐成为国家取士的一个主要途径。那时,科举考试中考中举人、进士的人称主考官为“座主”、“座师”或“恩门”,称自己为主考官的门生,这与汉代类似。这样,这些新晋的举人、进士和之考官之间就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
新晋举人、进士常把自己的考中,看成是主考官对自己的一种类似于师恩的恩情,并且通过这种师生关系,初入职场也可以在仕途上得到老师的一些照应,而主考官们也乐于有这样的年轻后生来亲近自己、壮大自己的队伍。于是后来科举考试取士渐渐就成了主考官结党营私、培养拉拢自己势力的一种渠道,唐末出现的涉及科举官员拉帮结派的“牛李党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给整个朝政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鉴于此,到了宋代,宋太祖赵匡胤一改前朝的科举弊端,把最终决定考生能否被录取的大权收归皇帝。他在原来唐朝“贡生”(相当于后来的举人)、“进士”两极考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第三级考试,即殿试。殿试中,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名次也由皇帝亲自定出。
这样皇帝就成了最终的主考官,成了所有新晋进士的“恩门”,所有新晋进士也都顺理成章地成了皇帝的学生即“天子门生”。这便是“天子门生”一词的由来。由此,科举考试取士大权就转移到了皇帝的手中,从而有效地杜绝了官员通过科举考试结党营私可能引发的祸端。
能成为一个天子门生,那是旧时一个读书人的终极梦想。但这又谈何容易。据史料记载,单是头名状元一项,中华民族千年科考,从唐高祖时期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年间最后一位的刘春霖止,文武状元加起来可考证的也总共不过777人,不可谓不是凤毛麟角。
新闻推荐
□郭永良春节是举国欢庆、合家团圆的日子。不管回家的路途有多遥远、行程有多艰辛,只为心中的那份执着而风雨无阻。常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