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过年,不同地域的人会有很多习俗,有相同的习俗,比如贴春联,也有不同的习俗,比如北方人吃饺子,南方少数民族较多,不同地方过年吃的食物不同,比如年糕、糍粑、荷包蛋、腊肠、腊肉等,一般不吃饺子。
而我们现在这么多春节的习俗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回顾一下中华文明的历史吧!
压岁钱
当孩子的,可喜欢过年了。不用上学,家里的亲戚朋友们还会给自己压岁钱。可开心啦!
过年给压岁钱这个习俗,我们可以一直追溯到汉朝。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所撰《汉书》中提到,当时的压岁钱叫大压胜钱,最开始流行于王公贵族之间,每逢过年时,大人会将铜钱交给工匠,由工匠将铜钱融化,然后铸造成跟铜钱差不多大小的假钱,上面有各种纹饰和文字,象征各种祝福,有麒麟、仙鹤、祥云等。
但这种钱不能用,只是一种大人对孩子的祝福与关爱!
那些孩子们相互之间会进行比拼,谁家给的压岁钱铸造得更有寓意、更美观大方。
这事儿从王公贵族那里流行开来以后,普通老百姓觉得这个不错呀,我们也效仿吧!
富裕的百姓也跟王公贵族一样,请一个工匠为他们铸造。
在当时,请一个会铸造的工匠,可比铜钱贵得太多,花十几个铜
钱,才能请工匠做两三个铜钱。普通老百姓请不起工匠怎么办?
那简单,直接把铜钱给孩子吧!从此,压岁钱的初衷就慢慢
变了,直接给钱成为了最主要的方式!
从此以后,过年给孩子压岁钱一直保留至今!延续了二千多年!
守岁
现在过年,大人们都会一直等着,不过12点,那坚决是不睡觉的。要从旧的一年,守到新的一年。这就叫守岁了。
守岁的习俗最早从有记录的是西晋周处写的《风土记》,里面有记载当时老百姓大年三十晚上也是不睡觉到,一直等到子时过半之后,才会睡觉。子时过半,就是我们现在的凌晨。
之所以守岁,古代人们认为,过了年,就大了一岁。在这个交接点,自己不能稀里糊涂的去睡学,要好好回顾自己今年都做了哪些事,明年又将要去做哪些事!简单说来就是回忆过去,展望未来。
但守岁嘛,也不能在那里傻等着,所以百姓们想出了各种各样消磨时间的方法,逛花灯呀、吃年夜饭呀、剪窗花呀……
直到唐朝发明了火药后,大家觉得这东西不错呀,一点就炸,还有响声。就把火药做成了鞭炮,守岁消磨时间又多了一件事情。 (中国的火药传到欧洲后,他们做成了火枪、火炮。同一件东西,古人拿来娱乐消遣,欧洲人开启了征服全球的旅程)。这个习俗也一直保留至今,延续约1700多年。
趣味链接
夜贴对联的王羲之
过新年,贴对联,这是
中华民族的老传统了。有一年,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连贴了三次对联都被喜欢他字的人偷着揭走了。临近除夕,不得不又写了一副。他怕再被人揭走,就上下剪开,各先贴一半。
上联是 “福无双至”,下联是 “祸不单行”。这样,果然奏效,人们见他写的不是吉庆红火的内容,也就不再揭了。到了新年黎明之际,王羲之又各贴了下一半,上
联成“福无双至今日至”,下联成“祸
不单行昨夜行”。路人闻之,皆
击掌叹绝。
送灶神
就是在大年三十晚上,在厨房放一些贡品,再点上一个长明灯和香。长明灯一直到点到第二天早上为止。这就是送灶神了。
这个习俗最早的记录同样是西晋周处写的《风土记》。据记载,当时人们认为很多地方都会有神灵,每一座山都有山神、每一条河都有河神……。每一个有厨房的家庭,都会有一个灶神。
每年过年的时候,玉皇大帝也会举办宴会,灶神虽然是一个小神仙,但也会去参加。所以百姓们会在灶神去天上之前,给他奉上贡品,希望他不要把自己的家丑事儿告诉其他神仙。以免惹到那些神仙,给家里带来灾难。这个习俗同样保留至今,延续约1700多年。
贴对联
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贴上写着祝福的春联。春节贴春联是我国流传至今的一个传统习惯。春联也叫对联、春贴、对子。据说春联来源于2000多年前的“桃符”。
古人认为,桃木可以避邪,用桃木制成长条状木板(也有做成剑状的,称为桃木剑),谓之桃符,过年时,人们在桃符上题词,称为题桃符。所题内容不过是一些压邪话和符咒,比如“姜太公在此,百无忌禁”或“有令在此,诸恶远避”等。
直到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在桃木剑上题写了“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的句子,据说这句话就是最早的春联。此后,过年时有写联语的,有挂桃符的,还有贴门神的。
到宋代时,对联的概念还没有出现,题桃符开始流行起来。据说苏东坡访王文甫,就曾赠王一副“门大要容千骑人,堂深不觉百男欢”的对联。王安石有《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而“对联”名称真正出现是在明代,1368年,明太祖居金陵(南京)时,除夕之夜,令公卿士庶之家都贴春联,过年时还曾亲自微服出行,逐门观看,以为乐趣,并乘兴亲笔题联。
当时明太祖所题之联,流传下来的不多。比如题给大才子陶安的,他这样写:“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题给民间某杀猪匠的,他这样写:“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由此可以看出,此时联语已经艺术化了。从此春联在广大的农村和城镇普遍盛行起来。
如今贴对联不再是为了驱鬼避邪,而被看做是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
新闻推荐
日报消息(记者谢耘)为深化“放管服”改革,市行政审批局积极探索“药品零售企业筹建审批”“药品经营许可证核发”行政许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