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 □蒋璟璟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毕业生答辩论文题目“教育研究的想象力——以张楚廷的教育研究为例”引发关注,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该论文的指导老师就是张楚廷本人,答辩委员也包括了张楚廷。知网显示,从2005年到2019年共有18篇硕博士论文研究张楚廷学术思想,其中15篇作者均来自湖南师范大学,有9篇指导老师为张楚廷本人。(新京报)
学生博士论文研究导师,类似案例很是少见。尽管学术研究从来不以动机论,而是应该看成果、看质量,可即便如此,此事还是不免引人遐想。有网友就说了,学生研究自己的老师,有阿谀奉承之嫌,本质是师生关系的庸俗化和学术风气的崩坏……有此观感,实则是可以理解的。
必须承认,张楚廷曾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校长,其教育和治校的成绩都有目共睹。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其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就是值得被学术研究的呢?学术论文尤其是博士阶段的论文,大大区别于一般的写作,其所追求的,更多还是体系化的、逻辑性的、创新性的思想成果和文本表达。事实描述、个人感悟、经验体验种种,严格来说,都不是合适的论文内容。毋庸讳言,我们的许多论文之所以被人吐槽注水,就是因其未能遵循论文写作的一些起码要求。
张楚廷个人是不是居功至伟,其能不能被作为论文选题,以其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是不是合规,这完全就是不同的事情,本就不能混为一谈。面对质疑,张楚廷的学生表示,“网友不应该盲从,应该理性判断,自己去看看论文是不是真的没有学术含量。”这句话没毛病,可问题在于,对某些人文社科类论文,特别是“教育学”之类的论文,因为大家都“看得懂”故而大家都“看不上”,几乎所有人都敢指点批判一番。此事闹大之后,让网友客观评价,是不可能的。
讲道理,学生研究导师,当然没什么不可以。看影响,此类做法则还是欠妥。所谓学术传统、学术规范,素来有“避嫌”一说,比如说不允许导师作为答辩组成员,此类做法不仅是为了维护学术公平、学术风气,也是因为意识到了人言可畏,主动以必要的利益切割姿态还学术一份清静。很遗憾,“博士论文不避导师”一事,将相关者都推向了舆论漩涡之中。倘若按照惯例和规矩办事,这本是可以避开的麻烦。
新闻推荐
□新华社发1月17日,游人在江苏南京秦淮灯会观灯游览。当日是农历小年,第34届中国·秦淮灯会璀璨亮灯,本届灯会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