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大年夜仅剩几天了,很多人已经踏上返乡之路,如同候鸟一样,即使是奔波几千里也要与家人团聚。对于候鸟,它们的出生地就是家的方向。而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迁徙之路上,人们其实和候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为归途提前准备
回家前,人们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比如带什么、坐什么交通工具、穿什么新衣。而鸟类也是一样。为了远行,它们的准备远比人类充足的多。首先,它们换上浓密保暖的冬羽,并将自己吃得胖胖的,尽可能多的积攒脂肪。其次,为了适应飞行中的高氧气消耗,它们进化出了双重呼吸系统,除了肺还有气囊,这些和肺相连的气囊占到身体的五分之一体积,帮助鸟类在呼和吸之间,都能进行氧气交换。不光呼吸,鸟类还进化出双重视力,它们不光有和人类一样,可以改变形状的晶状体,眼角膜还可以改变屈光度,视力可以在远视和近视之间自由切换,确保敏锐的视觉。还有,为了减少飞行中的负担,鸟类没有牙齿、没有膀胱、不储存尿液,直肠也很短。
上高速还是走低速?
为了尽快赶回家,人们会选择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和线路,而鸟类回家的线路相对固定,只是速度各不相同。一般鸟类迁徙的速度为每小时30—70公里,飞行高度一般不会超过1000米,小型鸟飞行高度一般在300米内,走“低速公路”;大型鸟可达3000—9000米,走的是“高速公路”。经过我国的有三条鸟类迁徙路线:第一条路线是西太平洋的迁徙路线,主要是从阿拉斯加到西太平洋群岛,经过我国东部沿海省份;第二条路线是东亚澳洲的迁徙路线,主要是从西伯利亚到新西兰,经过我国中部省份;第三条路线是中亚、印度的迁徙路线,主要是从南亚、中亚各国到印度半岛北部,经过西藏,翻越喜马拉雅山,经过青藏高原等西部地区。
鸟类更多时候选择夜间飞行,白天休息和觅食,一来更容易找到食物和休息地。二来,夜间飞行也更加安全,天敌更少。
长途服务区必不可少
几千公里的长途迁徙,对于候鸟绝对是一场冒险。想要顺利抵达目的地,必须时刻保持充沛的体力,停下来歇脚的“服务区”必不可少。随着迁徙时间的增加,候鸟的体重也在急剧减少。所以白天候鸟除了睡觉就是抓紧觅食,它们一般睡觉的时间都在半个小时左右,而且鸟群中都会有轮流警戒的同伴,或是其他伴生鸟类,也能起到哨兵的作用。有的候鸟仅在“服务区”休息一天便会启程,有的则会休息很多天,等到鸟群中绝大多数鸟恢复状态后才会继续迁徙。然而,随着环境的改变,“服务区”变得越来越少,在过去的150年,全球超过50%的湿地已退化或丧失,湿地消失的速度超过其他任何生态系统。而迁徙的候鸟中,绝大多数都是湿地鸟类。
一路辛苦多坎坷
很多人都有过坐火车或长途汽车往回赶的经历吧?而对于要回家的候鸟来说,归途更加艰辛与危险。全世界现存的1万多种鸟类里,大约20%是候鸟,而我国的候鸟有200多种。每年的迁徙里程,从一两百公里到数万公里。有南北迁徙的,也有东西迁徙的。北极燕鸥是已知迁徙距离最长的鸟类之一,它繁殖在北极,而越冬在南非海岸,迁徙距离达到18000公里,即便是人类坐飞机也要飞上20多个小时。而鸟类连续飞行距离最远的记载是一只斑尾滕鹬。科学家在2007年的春季监测到,它从新西兰出发,7天内连续飞行10300公里到达中国黄海北部,在鸭绿江口休息一个多月后继续迁徙,在6天内连续飞行6500公里到达位于美国阿拉斯加的繁殖地,是鸟类中的马拉松冠军。而一路上,它们不像人类,还要面临天气、猎杀、疾病的威胁,据统计大约有五分之一的候鸟是回不到家的。
1983年,中国科学家第一个通过鸟类环志证实候鸟会飞越喜马拉雅山脉迁徙,而这种鸟叫斑头雁,它被记录从青海湖飞到印度和孟加拉国。随后还被证实的有灰鹤、天鹅、黑颈鹤、蓑羽鹤。在它们冲击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时,有的要飞到近9000米,遇到寒流或暴风会不得不返回,每一刻都算是生死一刻间。
不论是人类还是鸟类,回家之路有很多相似之处,祝所有回家者一路平安。本组稿件除署名外均由华商报记者 宁峰 文/图
新闻推荐
重庆市级重点关注项目——轨道交通5号线跳磴至江津段(以下简称“江跳线”)有了新进展。近日,重庆轨道江跳线建设运营有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