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护理记录并指导护士落实工作重点。
郭晓晓仔细核对患者的治疗用药。
开篇语:新冠肺炎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市人民医院第一时间成立了救治专家小组,并集结了一大批来自感染性疾病科、重症医学科、放射科等科室的医疗骨干开展新冠肺炎病人的救治工作。连日来,这些“白衣战士”舍小家为大家,放弃休息鏖战一线,全方位出击为龙城市民筑牢健康安全防线,成为这场疫情阻击战中最美的“逆行者”。
从今日起,本报推出一组系列报道,介绍他们的感人事迹。
“7:00查看夜班护士工作情况,9:00协调请领各类医疗物资,11:00参加专家组新冠肺炎病例讨论会……21:00到发热门诊维持秩序,23:00巡视病房、查看护理工作落实情况……”这是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二病区护士长共产党员郭晓晓1月24日(农历大年三十)的随手记,也是她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以来,再平凡不过的一天。
2月6日,记者在市人民医院见到了郭晓晓。因在隔离病区工作,长期佩戴口罩、护目镜,她的脸上布满了“天使印记”——深浅不一的勒痕。谈到家人,她的眼眶湿润了,由于她一直奋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一线,除夕以来家人一直等她回家吃饭,却始终未能如愿。即便是这样,面对来势凶猛的疫情,她也从没想过后退半步。
A
先学一步,做好“传帮带”
1月上旬,郭晓晓通过媒体看到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中心的新冠肺炎蔓延情况。凭着多年的职业敏感,她预感到形势的严峻,便利用休息时间,主动学习国家卫健委、中华护理学会等部门发布的相关新冠肺炎知识,及时通过微信群分享给护士们。
“我从1月15日开始给我们科室的护士做新冠肺炎护理技能培训,之后再逐步给全院其他部门护士培训,每天大概三至四个小时,一直持续到现在。”郭晓晓的先人一步,加上平常注重练兵备战,让护士们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时没有措手不及,而是科学有序开展工作。
1月21日,市人民医院收治了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感染性疾病科病区从原来的3个扩至5个。郭晓晓与团队人员主动放弃春节假期,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冲锋在防疫第一线,成为这场疫情阻击战中的最美“逆行者”。
B
冲锋在前,带头啃“硬骨头”
连日来,郭晓晓都在感染性疾病科隔离病房中忙碌。连续数小时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护目镜和口罩在她的脸上勒出一道道印子;她的双手因被消毒液和洗手液反复侵蚀受损开裂。但在她看来,这些都不算什么,不过是多了一些“天使印记”罢了。
工作期间,郭晓晓也会遇到患者不理解的情况。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群众对新冠肺炎十分恐慌,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普遍存在紧张、焦虑情绪,极个别患者甚至会用“找茬”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在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患者中,有一名来自武汉的女士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由于恐慌,她不仅对自身病情的预后和医生治疗方案胡思乱想,还不断对医院的饮食、环境提出各种要求,甚至不吃不喝,每两三分钟就按呼叫铃找护士“发泄”,令人头疼不已。
“谁也不想患病,她现在心理压力大我们都能理解,但当前护士人手、精力都有限,为了不耽误其他患者的正常治疗,我必须想办法做通患者的思想工作。”郭晓晓对该名女性患者解释病情、安抚情绪无果后,她不得不拉大嗓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与患者讲道理,近半个小时后,患者终于想通并积极接受治疗。但之后几天里,郭晓晓失声了,只能用手势及沙哑的声音与别人交流。
C
关爱同事,成为“心灵姐姐”
“她们是我的战友,更是我亲密无间的姐妹。”郭晓晓说,她的团队有70多名护理人员,有孩子仅六个月大便无法正常哺乳的妈妈,也有刚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新人。她们是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最直接、最密切的接触者,也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前线的战士。紧张工作之余,做好她们的心理疏导至关重要。
为此,郭晓晓每天都会关心护士们的工作和生活,询问她们遇到的困难和疑惑等,并时刻关注她们的心理动态。工作之余,她还会把医院同事煲好的汤、家人送来的水果和年货等拿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让科室姐妹直呼温暖。
在郭晓晓的带领下,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护理团队始终团结一致,在战疫情一线勇敢直前毫不畏惧,誓要打赢这场关乎人民群众健康的疫情阻击战!
本报记者 张婷婷报道摄影
新闻推荐
2月8日,开设1600张床位的武汉雷神山医院正式交付使用,目前首批医疗人员已经集结完毕,随后将承担救治任务。从1月26日开始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