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书页被撕扯,或者文字被呼啸的火焰舔光。
书籍比我们持久,我们纤弱的体温
会和记忆一起冷却、消散、寂灭。
我常想象已经没有我的大地,一如既往,没有损失,依然是大戏台
……
这首《但是还有书籍》来自诺奖诗人米沃什的诗歌,传达给我们一个信息:只要有书籍存在,人类所积累的知识、记忆和确立的秩序一如往常,人们依然有希望期盼光明。是的,还有书籍,帮助我们在众声喧哗中保持清醒,在焦虑的时刻纾解不安,最终熬过最长的冬天,迎接春天的真正到来。我们与大思想家孟德斯鸠曾一起相信:“没有一种苦恼是读书所不能驱散的。”
A 科普类
《病毒星球》
作者:[美]卡尔·齐默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本很好的病毒知识科普读物,薄薄一本小书简明易懂,详尽介绍了人类与病毒相知、相处、相抗的恩怨情仇,我们耳熟能详的几大著名病毒的故事,从普通感冒到巨型病毒,在书里都能见到,可以让我们重新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认识人类在万物中的位置。
早在人类出现之前,病毒就占领了这颗星球,历经高温、酷寒或干旱等极端条件,到现在病毒仍然无处不在,抗生素或感冒糖浆等最近用来对付它们的小玩意,更是无法伤及病毒毫发。
病毒在我们的DNA里留下了丰富的信息,人类DNA片段中8%来自病毒,说它们是我们亲缘有点远的祖先也不为过。但是要小心,这些休眠在人类DNA中的片段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复苏,重新组织成活跃的病毒。
病毒并不总是面目可憎,人类吸入的氧气里,有1/10是病毒惠予的。被视为宫颈癌罪魁祸首的HPV,其实男女通吃且分布广泛,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与人类和平共处。病毒在不同宿主间穿梭,有一定几率携带上一部分宿主的基因片段,然后插入到下一位宿主的基因里,在你感叹人类或其他物种多样性的时候,别忘了其中也有病毒的一份功劳。
不可否认,病毒也是自然创造的冷血杀手。甲流、埃博拉、SARS,这些病毒让人类措手不及,它们本来只攻击蝙蝠、老鼠或鸟类等,怎料自然演化无意之间将人类写进了病毒的黑名单。尽管疫苗不断更新,但演化的力量让病毒一次次地突破我们的防线。
《病毒来袭——如何应对下一场流行病的暴发》
作者:(美)内森·沃尔夫
沈捷 译
出版社:湛庐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
疾病以超乎想像的方式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病原微生物以难以置信的方式干预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身处现今这个信息量巨大的时代,每一次病毒来袭,都会引发一轮的猜测和或多或少的恐慌。对于一个清醒的现代人来说,从一个病毒学家笔下了解病毒和其他微生物,不失为一个睿智的选择。哈佛大学免疫学和传染病学博士内森·沃尔夫从物种进化的角度整体观测人与病毒的关系,尤其是病毒在动物和人之间的传播,包括艾滋病的灵长类动物起源;审视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变迁对新发再发传染病流行的影响。
内森·沃尔夫还提出公众对加强公共卫生能够做出贡献,每个人都可以从小做起。书中作者还指出媒体报道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影响。媒体报道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也能告知公众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
在本书最后,内森·沃尔夫乐观地展望,有朝一日可以宣布流行病末日的到来。但是,鉴于人类与病毒的共存关系,只要有人类存在,病毒末日就永远不会来临。随着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传染病的防控投入不断增加,防治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进步,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人类应对病毒风暴的前景是乐观的。
B 心理类
《星期五的心理咨询室》
作者:毕淑敏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集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心理咨询师等职业于一身的毕淑敏,在46岁这一年对心理学发生了强烈兴趣,于是她回到北师大心理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坚持了三年,拿到了学位,并且开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室。通过心理咨询,毕淑敏看到了许多“被自己困住”的人,于是她将这些真实的故事融入了自己的写作中。用细腻的笔触引导读者营造情绪出口,建立自我修复机制,学会如何从容应对心理危机,构建持久关系,活出幸福人生。
《关于他人的痛苦》
作者:[美]苏珊·桑塔格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如何面对他人的痛苦,是关于伦理和良心的重要问题。疫情阴霾之下,很多人重新翻读苏珊·桑塔格《关于他人的痛苦》。桑塔认为,仅仅同情是不够的,如果我们仅仅挑选同情来展示自己的良心未免太简单而轻易了。她说:同情是一种不稳定的感情,它需要被转化为行动,否则就会枯竭,它要求我们深思自己的安稳和他人的痛苦是如何并存于同一地图的?我们需要去问——是谁造成了他们的痛苦?谁应对此负责?是情有可原的吗?是不可避免的吗?我们到目前为止接受的某些事态是否需要受到质疑?并且,时刻谨记,“我们”和“他们”随时都有可能互换位置。
《共情力》
作者:[美]亚瑟·乔拉米卡利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共情能力像肌肉,经常使用会发达,休息就会萎缩。”哈佛大学前讲师乔拉米卡利博士在《共情力》中提出了一种全新而有效的方法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改善健康与个人关系。他的方法把共情能力论和认知行为疗法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告诉读者如何用共情能力来揭开我们脑中扭曲的伤疤,如何在认知行为疗法的指导下从弯路走向正途,最终在社会繁杂压力的包围下取得生活的平衡。
《摆脱共情》
作者:[加]保罗·布卢姆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人们通常认为,共情是善良的源泉。很多社会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人们没有足够的共情能力。但是,耶鲁大学教授保罗·布卢姆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布卢姆并不是彻底地反对共情。他认为共情可以分为两类,即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通过本书的论述,他告诉我们,情绪共情是一种非常狭隘的情绪,它迎合了人们的偏见,常常会影响人的理性判断,甚至会导致暴力和恶行,让世界变得更加糟糕。共情就像一盏聚光灯,带有个人偏见,只能照亮特殊的那一块,而许许多多其他的事物就这样沉入了黑暗之中。
C 诗歌类
《胭脂用尽时,桃花就开了》
作者:[日]与谢野晶子
出版社: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你说/我们就山居于此吧/胭脂用尽时/桃花就开了。”《胭脂用尽时,桃花就开了》是一部热情、大胆、灵巧、迷人、让你一读难忘的日本现代与古典女性短歌精选集。收录日本传奇女诗人与谢野晶子划时代短歌集《乱发》里230首名作,附录70首小野小町、紫式部、和泉式部等古典女诗仙经典之作。句短情长,很适合这个季节,她的词句常有淡淡忧伤,愿桃花落尽时,忧伤就散了。
晶子的短歌之所以动人,在于她善于用精炼的文字,从“凡人”的角度和情绪切入世俗的题材,比如女性的爱恋,以及铁干、登美子、晶子三人间微妙的关系,以流水账似的平凡语言,将心比心地攫住人间共通的悲愁、无奈……
《我必须徒步穿越太阳系》
作者:[芬兰]伊迪特·索德格朗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我见过森林里的那棵树/并铭记在心,只要歌声的旋律还在。”芬兰著名的瑞典语女诗人索德格朗是北欧文学史上最早的现代主义作家之一,她被认为是瑞典语文学和芬兰文学最杰出的探索者之一,是北欧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一。直到现在,她仍然影响着许多诗人,尤其是瑞典语歌词作者。索德格朗的诗歌有一种摄人魂魄的魅力,它创造了一种将读者邀入现场与对话的真切语气。
D 音乐类
《与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光》
作者:[日]小泽征尔/[日]村上春树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一次偶然的闲聊,小泽征尔谈到上世纪60年代古尔德和伯恩斯坦在纽约演奏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时的轶事,村上春树心想:就这么让如此有趣的故事消失,着实可惜。应该找谁录下来整理成文才是。毫无疑问,这个“谁”除了村上自己,别无二选。
一个优秀的指挥家可以用双手创造美妙动听的音乐,但他未必能向不懂音乐的人精准传达音乐好在哪里;一个资深的发烧友可以抛开一切成见、全心沉醉于音乐世界,但他未必知道好的音乐是怎样构建的。在这本书里,村上春树悄悄地置换了一个身份,成为在两者之间搭建桥梁的人。“小泽征尔时时刻刻、每分钟都在吐纳着音乐,这个呼吸系统就建立在他的体内。它是如此自然、如此顺畅,其实日常生活中并没有一一将之转换成语言的必要。所以当要修正为语言的时候,他就会扭着脖子嘟囔:真为难啊,呃……我觉得这本书中的对谈,就是连接这种音乐感觉和语言感觉的“落差”的桥梁。因此我的工作是要把小泽先生的发言准确地转化为文章,同时也要巧妙地将它塑造成一座桥梁。”
本书一共收录了六次对谈。从日本神奈川到东京,从美国檀香山到瑞士日内瓦湖畔,在日内瓦驶往巴黎的特快列车上……历时一年,从秋到夏,在暖茶与点心陪伴的午后,小泽征尔与村上春树一边欣赏音乐,一边畅谈音乐、文学与人生。小泽征尔将自己从一个平凡青年到成为多个蜚声国际的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的传奇经历娓娓道来,令人感动不已;村上春树以深厚的文学修养与音乐品味,抛出一个个有趣的问题,打破专业的高墙。徜徉字里行间,既能从大师的脚步中汲取人生力量,又能从妙趣横生的对谈中享受文字之美和音乐之美。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2月15日电】针对当前养殖业存在饲料供不上、物资运不进、产品销不出、用工回不来等情况,农业农村部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