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心理抗“疫”公众应如何行动?

来源:青岛晚报 2020-02-18 06:00   https://www.yybnet.net/

据新华社上海2月17日电

新型冠状病毒不仅侵袭身体,同时也影响人们的心理。自1月下旬以来,全国多地已启动对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医护人员等不同群体的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心理援助成为抗击疫情的重要防线。疫情下的“情绪雾霾”有哪些表征?心理抗“疫”,公众应如何行动?

确诊患者易生“心病”

“我怎么还在发烧”“住在这里会不会交叉感染”“我不想治疗了”……隔离病房内,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境障碍诊疗专家陈俊,时常能听到这些话。“有一名老年患者,很害怕自己和家人发生意外,有比较严重的焦虑。”在听取医疗专家意见后,陈俊为患者开具了小剂量助眠药物,并进行心理疏导。

“有的患者担心治不好,觉得‘睡着了就醒不过来了’;有的患者烦躁时会扯掉氧气面罩;还有少数患者会出现抑郁、反应呆滞等较严重症状。”陈俊表示,这些情绪都是疫情下正常反应,经过对症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改善效果普遍良好。

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把病毒传染给了家人,是许多患者最大的“心病”。据统计,浙大一院之江院区隔离病房内,不少患者都存在轻度抑郁和焦虑症状。

医护人员也是心理专家们观察和照护的对象。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梳理出医护人员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包括“长期过劳导致身心疲惫”“面对大量患者感到压力、无助和恐惧”“对自己和家人患病的担忧”等。

“情绪雾霾”需引起重视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医师谢斌说,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大家考虑的是团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会被拉近。而传染病却不同,为了避免交叉感染人们必须相互远离。“这种特殊性会让更多人陷入负面情绪。”

“寒假延长了也高兴不起来,一直想看的书还是静不下心去看,一直想做的事仍在找各种理由拖延。”类似的苦恼,同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教授姚玉红已经听到多次。

在她看来,“不确定感”本身就是挑战个体内心安全感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我会梳理相关信息,增加学生的掌控感;另一方面也提示他们通过规律作息、适当运动,把生活带进正常的节奏。”姚玉红说。

很多老人的饮食起居因为疫情也有了改变,比如不能健身了,不能参加邻里活动了。上海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生苏蓬说:“有的老人‘闷’久了,焦虑和烦躁。我会敦促他们在家中保持平日的健身习惯,不要因疫情而停止。”

不应忽视的还有广大基层干部。华东理工大学心理援助志愿者郑悦说,一名社区干部曾打进电话,表示连续高强度的工作使自己备感压力,已经失眠多日,但又必须继续战斗。“希望多保障基层干部有一定的休息时间。”

积极行动与焦虑“和解”

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张麒认为,网络时代同时存在“信息过载”和“信息窄化”现象,一个人如果只盯着疫情相关信息,对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再关注,焦虑情绪就会持续放大,产生“想象中的恐惧”。“要掌握科学的信息,减少未知带来的恐慌;也要把时间留给自己日常感兴趣的东西,这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心理防护’。”

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胡少华说,特殊时期人们更要学着与焦虑、恐慌等情绪“和解”。他建议,一要保持充足睡眠;二要保证适当运动;三要合理安排一天时间,不要只专注于某一件事,还可趁着这段时间,回顾生活和工作,做好下一步的规划。

新闻推荐

天津上线“艺术云课堂” 首批34位名家新秀以“艺”战“疫”

新华社天津2月17日电“‘云课堂’的形式很新颖,拉近了演员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希望通过我的直播介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又见 运-202020-02-18 05:50
评论:(心理抗“疫”公众应如何行动?)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