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韩波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从我回家开始,到整个疫情发展到目前的情况,通过在线上线下的观察,发现有一类群体在各类新闻中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那就是介于40-70岁的中年人和低龄老人,他们好像容易相信“大蒜加糖煮水可以预防病毒”,“非典时期几位医护人员在口袋里放的保命数字今日曝光”,“全球预计有三分之一的人要因病毒死亡”等等消息,也在初期出现“我不戴口罩!我相信政府!”或者“都啥情况了,你就把东西放在那儿,别进来,我一会儿把东西给你扔下去”的言论和行为,在目前的攻坚时期,也有很多“数名民众在街上乱逛被强制集中于市体育馆隔离”“某地聚众打麻将的居民在派出所集体承认错误”的哭笑不得视频和新闻,那我身边的中老年人是什么样子呢?
前期的“无动于衷”
自一月中旬到家,发现“武汉不明肺炎”并未在武汉市以外的地方产生太大波澜,直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染病毒,揭开神秘面纱的新型冠状病毒才让所有人倒吸了一口凉气,但家乡小地方的居民倒是不理不睬,每天爸妈出门我都会问一句“今天戴口罩的人多吗?”,得到的回答一直都是“没啥人戴口罩”,大街上仍然热闹非凡,采购年货的、兜售新鲜水果各类肉品的小贩依然忙的不可开交,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新年将至的紧张感。
21号钟院士关于病毒的“人传人”说法广为传播后,风声逐渐变紧,市里也开始有所行动,各种关于不要聚会不要拜年的说法也在逐渐呼吁起来,有网友说,希望新闻联播或者其实节目能在电视上滚动播放提醒居民不要聚集,不要团拜,瞄准的就是父母长辈。此时大众对病毒的情况并不清楚,只言片语也并不能阻挡我们家族在大年二十九去郊区扫墓,在扫墓期间,大家关于武汉病毒的事情谈论的不多,甚至当天武汉封城这样的决定也只引起了寥寥反响,只有我哥主动和家人交流起这个事情的严重性。
跟爸妈在家里说了很多次,每天高声朗诵新闻,就差把疑似和确认人数贴在墙上每日更新了,但好像爸妈都不是很在意,或者是知晓了但不觉得会威胁到自身。事情的一大改观来自于大年初一,往常每年大年初一,邻居之间都会互相走动拜年,可是今年大年初一一整天都过去了,所有人按兵不动,我就跟老爸说“你看吧,情况真的蛮严重的,大家都不出门呀,咱们也别出门了。”
中期的“惊弓之鸟”
自打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呈现井喷式增长,家中在医疗单位工作的亲属,已穿上防护服开始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社区里也在动员党员和党员家属去街道站点进行值班站岗,加上国外姑姑每次电话的叮嘱,家中氛围突然开始紧张起来,爸妈先是听取姑姑说的“最好囤上半年的粮食”,每次购物都以米面等食品和生活必需品为主,再加上因为居家隔离,每日测量体温并登记上报,每周委托社区工作人员进行采买,每样物品的需求数量也越来越大:红薯5斤,白萝卜10斤...
尽管家中储备丰富,各种用品充足,这依然不能打消老爸的担心,他先是每天开始说“要是没吃的怎么办呀,这还得好几个月呢”,然后持续不断的购买米和面等能加强储备的食材,再然后开始讨论一些典型个例,比如某地一家四口都感染病毒无法医治,在阳台上撒钱以示轻生念头,或者开始埋怨讲“可防可控”的第一人,再之后,听到什么风吹草动都开始跃跃欲试,比如一大早去朋友那儿拿订好的双黄连口服液,并且每天问我要不要来一支,听说某些药物和某些食疗可以预防病毒,也在家熬起了中药。
此时的老爸老妈更像是在接受太多信息之后,急于寻求解决办法但发现只能保护自己后出现了一些应激反应和行为,大量购买食材,开始省吃俭用,讨论一些极端个例或是片面解读一些信息,这些都说明整个舆论氛围对个人的精神状态也产生了压迫,而对于没有太多精力去寻求真相的中老年人来说,被动的接受,被动的隔离,被动的储存,似乎是唯一可以做的。
原因有哪些?
通过结合观察和适当调查,我发现与年轻人更快更迅速更广泛的接受网络信息不同,中老年人单方面接受信息的几率更大,这使得很容易出现两个极端,要么是偏听偏信,要么是一概不论,偏听偏信主要来源就是以微信作为载体的同辈群体传播,一概不论指的是对于前期的宣传不相信,时至今日仍然我行我素觉得不需要在家隔离,认为2003年非典都扛过去了,这次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从我接触和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这一情况的产生有很多原因。
首先是中老年人一定程度上退出社会竞争,与社会的接触面缩小,仅靠亲情血缘纽带获取准确信息比较困难。中老年人大部分都在疫情发展的当下,每一个人都被分成了小的集体、小的家庭,大家庭的聚集在此时更加成为众矢之的,传统的交流信息渠道被中断,而偏偏这种方式才是中老年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此时同辈之间不对称的信息交流发挥较大作用,依靠血缘纽带或者朋辈群体之间单向的电话或是微信上信息的转发联系不能形成一个信息渠道的闭合环,阻碍了准确信息的传达和分析。
第二是中老年人对整体情况判断能力不足,信息接受过于片面化,有效甄别信息能力差。中老年人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在众多信息面前也往往处于被动的接受境地,与年轻人主动获取信息的状态有所区别,电视上查收新闻、微信社交、翻看报纸、新闻客户端看新闻可能成为了中老年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从长辈到晚辈的情况获取往往已经截断,仅能通过同辈之间或者晚辈到长辈之间单向的信息传递来获取信息,在众多获取信息渠道中,中老年人容易对通过朋友圈公众号等渠道获得的信息产生信赖,而这些信息往往来源于某些小学、初中、高中群,碎片化的信息难以有效整合,反而一些极端案例更容易引起群友的转发和关注,容易带来某些较为极端的反应,比如刚开始群内流行的美国阴谋论说法,以及各种煮大蒜水、大蒜和白糖煮水等风靡各大群的抵抗新冠病毒方法。
第三是中老年人和子女之间缺乏顺畅的沟通。在此次疫情中,可以看到似乎中老年人和自己的子女间割裂性逐渐凸显,子女们要么是尝试沟通劝说未果后就放弃,要么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沟通,开启沟通以一种说教者的语气进行,偏听偏信的中老年人很容易在此时变得更加担忧害怕,不平等的沟通氛围,自言自语的单向信息传递使得沟通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加深了父母为家庭的担忧,促成了其更加想要获取信息反而适得其反的效果。
第四是自媒体的盲目性凸显。报纸目前不能准时送达,电视新闻也往往停留在数据和大的政策上,因此中老年人往往通过使用手机端的微信来获得更快捷更新鲜的一手信息,通过观察群消息,发现往往是一些标榜着“养生健康”等一些容易吸引中老年的公众号,在源源不断的制造新闻,这些新闻往往是以更加直观的视频等形式出现,不需要中老年人费力一字一句阅读,只需要点开,就可以听到视频中有人在念稿子,最后一定会有一句话,“请把这个消息转发到群里,让更多人知道”。
第五是宏观上政府和社会对于中老年人应该了解事实以及如何了解事实的需求缺乏关注,也缺少更加正规详实的信息交流渠道。疫情的爆发暴露出来中老年群体在社会上所处的被动位置,作为退出社会竞争的人,他们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作为家庭的中坚力量,他们只能选择相信一些保护自己的方法,虽然有时候可能并不准确详实。社会对其需求的忽视,商家对其需求的利用,使得中老年人在获取信息上不得不依靠一些身边的小道消息,而这些消息才是误导和影响的重要因素。
想让身边的中老年人少听谣言,少传谣言,少点恐惧,多点信心,正视疫情的话,需要整个社会共同的改变和努力,但作为儿女,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自己做起,多听取多思考,兼听则明,帮助他们用证据和科学一起分析现状,更应该做的是从行为和言论的表象看到本质,关爱他们在面对此次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心理状况,多沟通,多倾听,多点耐心,多点信任,并且要他们知道,我们是一家人,是在共同度过难关。
韩波
2020.02.19
新闻推荐
在2月25日上午召开的广州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八院感染病中心ICU主任李粤平表示,目前该院收治的危重症病人已经明显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