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疾病,出现得突然,也悄无声息地触发了很多公众心理反应。我们需要事实信息来准确了解疫情,但与此同时,也需要清楚地意识到,了解事实的目的是更好地保护好自己和家人,而不是将其变为恐慌,导致心理问题。因此,我们试着从普通民众视角,谈谈该如何心理应对,如何正视可能的危机,理性平和的去面对。
虽然在未知的灾难面前出现抱怨,指责很合理,但过度的消极情绪会对个人免疫力产生不良影响。我们应该意识到,不良情绪是产生各种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更会消解人们应对疾病、积极作战的力量。因此,在迫切需要全民团结一心与疾病作战的当下,我们应该用善意的提醒与安慰替代指责与埋怨,改善社会焦虑的环境与风气,更有能量地应对病魔。
对疾病的恐慌程度已经涉及消费、饮食、交通等方方面面——“来自武汉的快递要不要拒收?”、“禽类是不是不能吃?”、“听到对方是湖北人就害怕”……
身处恐慌之中,有些人会失去基本的判断力,情绪、思维、生理、行为等方面表现异常。在严重恐慌的状态下,还可能出现大面积癔症发作,一种类似相关生理疾病的心理疾病,危害不亚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同时,人在恐慌的环境、状态下容易出现违反社会规则的举动——不配合医嘱、谩骂医护人员、斥责执法人员等,这些不仅会导致混乱、影响治安,更重要的是给医护人员带来多余的负担,影响高效救治。
普通民众应对疫情,应该做些什么?
尊重医生的建议,国家的倡导,是我们首当其冲应该做的事情。勤洗手、多消毒;咳嗽打喷嚏时捂住口鼻;尽量戴上符合要求的口罩;肉类煮熟等等。面对疫情,我们要保护好自己,尊重医生的建议,并将这些方法传播给身边的人,特别是老人小孩。应对恐慌,我们需要的是耐心与行动。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将不仅有助于自身免疫力的提升,更能帮助身边的人稳定情绪、缓解焦虑。我们可以从网络上搜索一些科普信息来了解疾病的来龙去脉以及传播途径等等,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疾病本身,减少未知带来的失控感与焦虑感。也可以列一个假期活动清单,最好是在室内的,比如打扫、看一些感兴趣的纪录片、电影等等,当然也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重塑自己的心理。疫情的爆发可能会影响我们原本的假期计划,取消旅行、走亲访友等等。有的人会因此感到百无聊赖,产生一种虚无感。当出现这些负面的心理感受,我们应该寻找适当的心理支持来缓解这一状态。和朋友谈心聊天、争取良好的家庭氛围等等都会有所帮助。我们要主动去创建给自己提供心理支持的环境,而非让情绪役使自己。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密切关注亲友的心理及生理状态,以防过激行为,以及患病后失去最佳救治时间。更重要的是,应该提醒身边信息不够灵通的老人,告诉他们疫情的严重性,提醒他们做好防范、减少出门、带好口罩等。
希望所有人能用积极、稳定与爱应对疫情的方方面面,用互相支持来替代抱怨和指责,更不要过多恐慌。相信医疗,有序听从建议,保持良好的状态,让恐慌走向平静。
新闻推荐
昨日,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强调,要进一步落实分区分级防控。落实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南,细化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