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在安排网络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弱势阶层学生的现实困难。图为2月25日,上海市卢湾中学某班围绕防疫主题开“云班会”,一名学生在线演示戴口罩的正确方法。
2020年1月中旬左右爆发,而后席卷全国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是我国自2003年“非典”之后经历的又一场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2月27日9时,全国(含港澳台地区)感染新型肺炎的确诊人数超过7.8万人,死亡人数2747人。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潜伏期长等特点,这给当前的防疫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考验。
由于疫情何时结束目前尚难判断,也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复课复学产生了极大影响。在这种背景下,1月29日,教育部要求各地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延期开学的准备,而中小学则应在延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教、不停学”。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重大疫情本身,还是非正常时期各类教育应急措施的推广,弱势学生群体的处境似乎并没有引起公众和相关行政部门的关注。
特殊时期的弱势学生群体通常有两大类:一是非常态时期出现的新的弱势学生群体;二是常态时期就已经存在的弱势学生群体。这些学生在病毒肆虐时会受到哪些冲击,非常态时期的应对之策对他们又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急需厘清的教育公平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9年2月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的主要目标,而更加注重公平则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一个健康、文明、有温度的社会,理应更关注弱势学生群体的处境。在重大疫情爆发的非常时期,关注弱势学生群体不但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一环,更是实践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疫情背景下的弱势学生群体及其处境分析
新冠肺炎爆发后,部分弱势学生群体的处境并不理想。总的来说,这一特殊时期的弱势学生群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在疫情爆发的非常态背景下新出现的弱势学生群体,一类是常态时期就已存在的弱势学生群体。
(一)新出现的弱势学生群体
先来看前一类。重大疫情爆发后,注定有部分学生受到疫情扩散的直接影响,这类学生具体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受到疫情直接牵连的学生,又可细分为三类。
一是感染了新冠肺炎的学生。新冠肺炎疫情波及面甚广,疫情在全国全面爆发尽管是在寒假期间,但仍有部分学生,尤其是湖北地区的学生受到感染,这些学生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康复,他们因染病需要治疗,而在复学复课、甚至考试和升学方面受到影响,是相关教育行政部门需重点关照的对象。
二是有家人感染新冠肺炎的学生。本次新冠肺炎对有基础病的中老年人威胁较大,目前危重以及死亡的感染者里绝大多数都是此类患者。因此,对家中有人感染此次新冠肺炎的学生,在后期的复学复课以及心理辅导上,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要有专门安排。
三是因新冠肺炎而被隔离进行过医学观察的学生。此次新冠肺炎防疫的最大难点是病毒的潜伏期很长,钟南山院士的病例分析论文中甚至出现了潜伏期高达24天的感染者。截至2月27日,全国因密切接触过确诊者而累积的被隔离进行医学观察的人数超过65万,这其中肯定有不少是学生。因接触过确诊者或者来自疫区,而经历过隔离期的学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针对这类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波动,要提前有所安排。
第二类是来自重点疫区的学生。本次新冠肺炎从武汉最先发现进而扩散到全国,武汉及湖北籍人士(以及到访过武汉及湖北的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成为各地防疫的重点排查对象,一些地方甚至对相关人士产生歧视和排斥行为。随着疫情在全国爆发,广东、浙江、河南等省份也被一些地区列为重点疫区。身处这些地区的学生,他们身心健康尤其值得关注。如何避免污名化,在疫情结束之后的复学复课中如何调适这些学生的心态,是接下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重点。
第三类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的子女。本次新冠肺炎爆发后,逆行的医护人员群体成为感动全国的特殊时期最美的人。然而,对冲在抗疫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子女而言,由于父母忙于抗疫,这些学生在疫情扩散期间却成为一个极易被忽视的弱势群体。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复课复学等安排中,一定要考虑到医护人员子女在疫情防控期间所面临的实际困难,这不但是人性的考虑,更是打消医护人员后顾之忧、确保防疫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二)常态时期就已存在的弱势学生群体
新冠肺炎所导致的疫情对一些常态时期就已存在的弱势学生群体也产生了不良影响。疫情扩散之下,这类学生的处境也令人担忧。
第一类是患有长期严重慢性疾病及残疾的学生。传染病的一大特点是,短时间内会有大量感染者,这些感染者会挤占其他患病人群的医疗资源。本次疫情中,武汉市内许多常规慢性病病人因为疫情影响而无法得到常规治疗,进而病情加重,这尤其令人扼腕。中小学也存在部分患有长期严重慢性疾病的学生。这些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新冠肺炎蔓延期间尤其令人担忧:他们的病情在疫情发生期间是否恶化,复课复学对其身体的承受程度如何,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要提前摸情况,做好准备。
另外,对残疾学生而言,本次疫情的影响也很大。我国各类残疾人高达8296万人,光是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就有66.5万人。当前,很多地区出于防疫需要,设置了各种限行甚至封城的措施,这对肢体残疾学生的出行带来了严重阻碍。另外,对自闭症、脑瘫等精神、智力残疾的学生而言,封城、限行等所导致的生活空间缩小极易诱发其整体精神状态恶化。这部分学生在疫情冲击下的状态如何,何时才能复课复学,需要有针对不同的个体作出专业的判断。
第二类是弱势阶层的学生。弱势阶层的学生,按照社会学家陆学艺等学者的划分,是指父母属于中国十大阶层中处于中下层和底层的学生。学生中比较常见的弱势阶层学生有:贫困农村学生、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城市基层产业工人子女以及城乡中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员子女等。
这部分学生深受疫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接受疫情信息的及时性和全面性受限,以及在各学校大张旗鼓开展的网络教学中,他们因为信息设备和素养的缺失而无法有效参与网络教学。其实,这种叫“数码鸿沟”(指不同性别、种族、经济、居住环境、阶级背景的人,使用数字产品的机会与能力上的差异)的现象在常态教学中就已经常能见到,在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弱势阶层学生的处境更不理想。
当前,各地停课不停学。从中小学到大学,各类学校均已大规模开展网络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网络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需要有平板电脑、打印机、高速网络等做支撑,但媒体报道显示,很多学生因为设备设施不足而无法参与到网络教学中来,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弱势阶层的学生。因此,在特殊时期,弱势阶层学生的教育需求也应得到重视。
二、改善弱势学生群体处境的政策建议
依据以上分析,就改善弱势学生群体在重大疫情发生背景下的处境,我们有以下政策建议:
首先,针对受到疫情直接牵连的三类学生(感染了新冠肺炎、家人感染了新冠肺炎、因疫情被隔离过的学生),教育行政部门及各学校应有专门的帮扶机制。
感染了新冠肺炎的学生是当前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关注的重点。一方面,相应部门要主动联络卫生部门,对染病学生的健康状况有深入了解,鼓励学生积极应对疾病,不用着急返校。另一方面,学校也应为染病学生建立一对一的心理、学业帮扶机制。对染病学生,学校要安排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应对疾病的心态,助力其早日战胜病魔。在学生身体基本好转却还未能返校时,学校可安排教师帮助学生,在身体许可的情况完成相应学业。
针对有家人感染新冠肺炎和曾经被隔离进行过医学观察的学生,完善的心理帮扶机制显得尤为关键。尤其是对家中有亲友因本次新冠肺炎而去世的学生,学校必须对此类学生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渠道进行积极干预。而对被隔离过或正处于隔离医学观察中的学生,因隔离期漫长可能导致他们出现焦虑心理,学校也应安排教师积极引导这部分学生,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心态,积极配合隔离。
要注意的是,复课复学后,一旦发现还有学生可能接触过感染源,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要预备专门的隔离设施供学生进行医学观察之用,防止疫情出现反复。
其次,针对来自重点疫区的学生,教育行政部门应避免使他们遭遇“污名化”,协助他们早日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当前,各地针对重点疫区人员的一些措施有矫枉过正的趋势,不少民众对湖北等重点疫区的人员采取严防死守、拒之门外的不友好态度,相信很长一段时间,湖北等地学生被“污名化”是难以消除的现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针对这一现象要有统一要求,特别是在复课复学后,要求各学校要做到公平对待所有学生,不得歧视、标签化来自疫区的学生,要教育师生换位思考,务必树立“隔离的是病毒,而不是爱”的意识,鼓励师生主动给予疫区学生关爱,帮助他们早日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第三,针对医护人员子女,教育行政部门要有专门的关爱机制。广大医护人员为本次疫情防护付出了巨大努力和牺牲,于情于理,他们子女的教育需求都应受到适当照顾及回应。
当前一些地方针对医护人员子女的入学入托出台了优惠政策,这是值得鼓励的。另外,针对在本次抗疫中表现优异的医护人员,尤其是因感染新冠肺炎而牺牲的医护人员,其子女在日后的升学考试中要有专门的加分照顾政策。现阶段,各学校延迟开学,考虑到医护人员子女由于父母忙于抗疫而无法兼顾子女学业,各学校务必对医护人员子女建立专门的教育及心理支援机制,确保医护人员子女在父母防疫期间能有较好的学习状态和积极心态。
最后,建议积极发挥家校委员会、社区等作用,动员其他家长、志愿者等帮忙照看医护人员子女的学习及生活,彻底打消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
第四,针对患有长期严重疾病的学生和残疾学生,各级行政部门要建立帮扶的责任机制,确保这两类学生在疫情蔓延期间的身心健康。
一个健康的社会,是体现对弱势人群有足够关爱的社会,患有长期严重疾病的学生和残疾学生是我们社会中最弱势的人群之一,在重大疫情爆发期间,对他们的关爱不仅体现人性的光芒,更体现了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针对长期患有严重疾病的学生和残疾学生建立专门的个人档案,在重大疫情爆发时期,指定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尽量满足他们的医疗和心理辅导需求。
在疫情逐渐平息后,特殊学校的复学应安排在最后,这是考虑到特殊学生身体抵抗能力的必要安排。疫情发生期间,患有长期严重疾病的学生和残疾学生应以身体健康为第一要务,网络授课方面,对他们可不做要求或从轻要求。
第五,针对弱势阶层学生,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在停课不停学阶段要做区分对待,针对其网络学习要安排专门的技术支持。
从目前各地正在大规模开展的网络教学的情况来看,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互联网设备和技术的要求甚高,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抢购平板电脑和打印机的行为。对农村偏远地区的许多学生而言,缺乏高速网络是他们无法顺利进行网络学习的瓶颈问题。对他们的家长而言,花费不菲的设备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而自身缺乏互联网素养,也使得他们很难对子女的网络学习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在现阶段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网络教学,优势阶层的学生尚且被这种新型教学方向折腾得晕头转向,弱势阶层学生更可能一筹莫展。
因此,我们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在安排网络教学时,不必对所有的学生做统一的硬性要求,要充分考虑到弱势阶层学生的现实困难,对他们参与网络学习可做灵活要求。另外,各学校对这一学生群体的网络学习要安排专门的技术支持,帮助学生及其家长尽快熟悉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以免他们的学业被大幅度落下。(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新冠肺炎各年龄段人群普遍易感,儿童也不例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许华教授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说,新冠肺炎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