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文的作者是一位上海市民,居住在长宁区,喜欢跑步,也喜欢老建筑。春节期间,他早晨时不时会出门跑步,偶尔乘坐公共交通去稍微远一点的地方。他有每天记日记的习惯,不过真的碰到全天无事的时候,也会跳过这一天。尽管疫情的变化始终让人警惕,种的鲜花种球活了,路边的红梅开了,遇到棒球少年,也都会让他感到愉快。
2020/1/25 春节 “年夜饭”
本文图片均为作者拍摄和提供
一个特殊的春节除夕。本来每年都会去豫园转转,不过它已经临时关闭,灯会估计得等上好一段时间了。同样,古猗园估计也停止开放了,这些年非常喜欢的猜谜游园活动也暂停了,不知道元宵节能否恢复正常。老实地在家呆着吧,看看书,跑跑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好在之前已经准备了一些书。提醒自己,越是风平浪静越是不能松懈,放松警惕是大敌。昨天晚上的年夜饭还是按惯例在家,今年酱肉和鳗鲞还是忘记准备了,不过餐桌还是比较丰盛的。春卷一向是自家包的,家务分工,炸春卷这次是我的范畴。春晚一向兴趣不大,倒是给不少朋友微信拜年,提醒注意卫生保重身体。有两位是医务人员,微信里多加了点敬意。还有两位是武汉的朋友,当然现在是在上海工作,免不了多关心一句:“武汉加油!”
2020/1/27 初三 “晨跑”连绵的阴雨终于暂停,希望接下来的阳光能晒去人们心头的阴霾。上午去跑个步,距离不长,才5公里多,但总算也是活动了一下。马路上空空荡荡没什么人,华师大和长风公园的门都关着,感觉整个世界都属于我。有朋友昨天去了徐汇滨江,发觉只有她一个人。另一个朋友下午去了虹口滨江,也是人迹不多。
武汉的蝴蝶(其实是蝙蝠)扇了一下翅膀,结果就影响到了方方面面。休假时间延长了,国务院通知调整到了2月3日,但是各地都根据自己情况调节,看到苏州改到了7日,上海最新通知是9日元宵节后开始复工,我的时间表被彻底打乱了。计划、节奏,目前什么都是未知。收到防疫信息登记表格需要填写,虽然与我关系不大,但是上海的工作还是蛮细致的。
2020/1/29 初五 “口罩”阳光重现,心情也舒畅了许多。晨跑,发现跑者还真不少。10公里的路线上前后遇到8位,加上我,一半没戴口罩(跑步的人还是很有自信的),大家互相点头或者做手势致意。口罩绝对是现在的畅销货色,不仅要排队,还要限购,据说有的店家还要登记身份证(买退烧药要登记是真的)。恐慌情绪是会传染的,有很多时候是自己吓自己,反正个人(包括家人)都是偏乐观的。
妈妈的评价有些尖刻,道理却对,那么多人排队买口罩,你不怕互相交叉感染了?至于个人,勤通风、勤洗手的卫生习惯是要保持的,只要不去公共场所,不接触别人,一个人散步跑步啥的,口罩并不是必需品。我们更不是专业医务人员,戴一个没多少时间就更换一个,那就过于浪费了。以前当过志愿者,探访过病患,空余的口罩还有几个,所以买口罩这个热闹我是不凑的。
此次肺炎对旅游业、餐饮业等行业冲击巨大,但是个人认为今年会有反弹,尤其是国庆黄金周的时候。微信上推荐了许多4D博物馆,实际网络参观的感受还是远远不如去现场身临其境。
2020/1/30 初六 “寻梅”早上有点霾,后来阳光出现,去外面转了转。冬天的梅花在哪里?公园是关闭的,苏州河一带的公共绿地也没找到梅花,却遇到了玩棒球的少年。见我拿手机拍照,他还得意地比出了V的手势。自信、乐观,阳光,这就是他们带给人的感受。有人玩风筝,可惜今天风太大,风筝直接掉苏州河里了。
最近都是关于肺炎的消息,和朋友交流的内容也是关于武汉。提醒自己,要适当关注,却不能过分,更不能彻底投入,从心理调节的角度,该把重点收回到自身上来。
2020/1/31 初七 “转转”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所以出去好好转了转。要乘坐公共交通,口罩自然就戴上了。这一点还是要拎清爽(沪语搞清楚之意)的。意外之喜,本以为原先的包装里是一个口罩,结果打开是两个,这下自己手里的口罩数量就更充足了。
找到了一幢老房子,据朋友说带有绞圈房子的特点。问了居民,回答说房子建造于1931年,门楣上是“知足常乐”四个字。房子是谁造的?为什么在这片原法租界区域建造?这都有待于发掘,也许不久后它也将消失,因为改建的风声一直是有的。肺炎的缘故,车不多,行人更少,这样却也很适合拍照。武康大楼、图书馆、黑石公寓、上海交响乐团“馄饨皮”都走了一下。眼下的时间表都是乱的,乔咖啡窗口的告示写着今天营业,不过显然没有任何营业的意思。和银行约的办事时间也要更改了,具体时间他们自己也没数,很无奈。公交车的运营间隔也拉长了,不过车站显示的到达时间估计也有问题。96路车站居然显示下一班到达时间是13点多,要知道当时才上午10点左右,莫非它也感染病毒了?
2020/2/2 初九 “小区”连续几天晴朗天气,总让人有出去的冲动,估计也让人有“放风”的感觉。预约分发口罩,外地来沪人员登记,防御措施更加严密了。便利店不仅消毒,还提醒不要在店内就餐,以防交叉感染,其实根据我的观察,这两天店里也根本没啥人就餐。昨天晒了被子,今天继续,这么好的天气就要充分利用。
静、安静,让人很难想到这居然是春节期间。在阳台上,能听到隔壁小区的弄堂里传来音乐声,细细辨别,似乎是悠扬的笛子,这一刻心头顿时浮现出一抹美好来。有朋友说,他的小区有人拉起了二胡,也很有腔调。因为忙碌,很多人都选择了放下,现在又重新捡拾起来曾经的爱好,这何尝不是一桩美好的事情呢?今年特地选择了红色风信子,这几天终于初具规模含苞待放了,在阳光下还是挺妩媚的。还有郁金香,去年的三个种球到夏天休眠时分裂成了七个。年初种下,目前有六个成活,这比例我还是挺满意的。
妈妈今天也戴口罩出去转了下,结果眼镜上起了雾模糊不清,影响走路视线,发牢骚说还是在家老实呆着算了,呵呵。
2020/2/8 元宵 “周记”连续几天没啥事情,日记变成周记了。今天是元宵节,吃汤圆还是传统,去年是自己动手,今年就买现成的。看花灯是另一个元宵节的传统。城隍庙的灯会本以为没有眼福了,但是上海电视台晚上居然有现场直播,这是个意外惊喜,妈妈更是兴致勃勃(毕竟她很多年没去了,今年更是连亲戚都没走)。这是很得民心的一桩事情。
疫情离家似乎很远,却也很近。说远,地图显示,离我家最近的确诊病例直线距离是2.58公里,那是一个很安全的距离。说近,生活上总是难免会有影响。比如管理也是更严格了。小区封闭了两道门,只余下一个出入口。外卖只能送到小区门口。商场等公共区域使用了红外测温仪,可是发现标准不一。有的测额头、有的测量脖子(似乎是动脉)、而且仪器的数据是否准确,这也是一个有待商榷的问题(甚至怀疑有些人可能就是摆个样子)。
还有就是,预订的《每周广播电视》报,这一期取消了。两天没收到,打电话询问,就得到了这个结果。老盛昌汤包店前几天有疫情传言,但很快辟谣了。相应的举措是,原先外卖现蒸的馒头,现在又推出了真空包装的包子和塑料盒装的生馄饨和春卷,这倒也令人放心。
和银行预约的事项时间继续推迟,我反倒是很笃定了,反正大家都处于困难时期。很多小企业在此次疫情中损失惨重,对于租金、贷款等方面都有强烈诉求,需要国家的扶持政策,这得关注一下。在未来一段时间,合作,抱团应该是很多人的主题。坏消息是,自己的体重比节前增加了1公斤多,这是几年来的第一次。自从热爱上跑步后,一直为自己体重的控制而自豪,别人是春节胖三斤,我一向是例外(甚至还有过瘦三斤的光荣纪录),但是今年——唉!比去年同期至少少跑了20公里,原先计划的一个LSD(Long Slow Distance,长距离拉练)也没跑。天天在家看书,略微多吃了点零食,持续时间又长点(上次有这么长时间的假应该还是学生时),结果就是如此。不过恶毒地想,肯定有人胖得更厉害呢!哈哈哈哈!
准备的新书读完了,又翻出老书读第二遍,脑子里也不时跳出各种新的念头,自然就想到了薄伽丘的《十日谈》,它的背景和当下也有相似之处。疫情结束后约几个朋友一起聊天,讲讲这段时间的魔幻故事,应该是很有趣的。
2020/2/10 正月十七 “复工” 说是复工的第一天,其实也没有多少人,整个临空园区还是冷冷清清的(虹桥机场的起降航班也急剧减少,几分钟也见不到一架飞过上空),平时忙碌的十字路口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很多公司选择了在线办公(有朋友3日就上班了),也有公司是错峰上下班,当然,还有公司企业仍旧休息。我去公司也不过是发几封邮件亮个相而已。
大门口有红外测温的人,继前几天测量过额头和脖子后,今天又有了新的测量点——手腕,不过在我这里出了点小插曲。第一个上来测量,没有测出温度,换另一位,还是没有,测量后面骑单车上班的,马上有了正常的数字,她们看我的眼神仿佛见到了僵尸,幸好第三次有了结果,36度4。
隔离间原先是小商铺,现在直接改成了隔离间,如果进门测温发现发烧的话,就先在里面暂时隔离一下。
办公区域昨天就进行了一次大清洁,今天再次出动,清洁人员穿着如同经历生化危机。保洁阿姨也不断地来喷洒消毒,电梯更是一小时消毒一次,空气中都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饮水间原先的马克杯现在换成了一次性的,不过我本来就用自己的杯子。餐厅的情形怎样我不清楚,反正柜子里有自己的几包饼干,应付几天还是足够的。跑步的量不足,于是午后特意选择了步行回家,时间充足得很。惊喜地发现了梅花,几株红梅位于路旁绿地,虽然显得单薄了些许,但也满足了冬天亲近自然的心愿。
(作者系文化相关行业从业者,上海人,金牛座。)(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3月1日下午,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召开第36场新闻发布会,介绍江汉方舱医院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情况。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