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矿泉水瓶尿壶、营养吊牌、“袜套”约束带……
武汉协和西院湘雅重症病房,被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支援湖北医疗队称为“协和里的湘雅病房”。在这里,“白衣天使”变身发明家,用小手工因地制宜解决医护联合查房中发现的问题。病房中洋溢着工匠精神,温馨与智慧增强了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自制水瓶尿壶,维持血氧稳定
2月16日上午,湘雅病房的呼吸内科主任潘频华教授、重症医学科主任张丽娜教授为病危患者李先生查房时发现,他的病情有一个明显特点,即血氧饱和度波动幅度大,每天均有一些时间段存在明显低氧,之后好转,又反复出现。
跟随床旁查房的重症医学科护师刘葱反馈:“由于患者间断需要上厕所,每次下床都要脱氧。小便后患者耗氧太大,氧合会持续较长时间上不来。”
原来,李先生有严重的低氧血症,需要接受持续心电监护和高流量治疗给氧。虽然医生嘱咐要用尿壶在床旁解决小便,不允许下床活动,但院区的尿壶一直缺货,李先生又强烈反对插尿管。这让张丽娜左右为难。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治疗核心就是改善低氧血症。低氧血症反复出现和病情波动的主要原因就是患者氧储备能力差,自行上厕所脱氧,短时间难以恢复。我们必须要解决这个‘难题’。”张丽娜说。
曹岚科、邓桂元和彭小贝3名护士长讨论后,提出了一个想法:“自制临时尿壶”——剪下矿泉水瓶的瓶口,稍作设计,画上刻度,就完成了。
用上了这个临时尿壶后,李先生的血氧饱和度也持续处于稳定状态,病情正在稳步好转中。
“目前,该尿壶在整个病房都已经推广应用,小小的手工制作,治疗效果得到改善。”张丽娜说。
分类标识吊牌,减少差错发生风险
“陈奶奶,怎么只吃了一点早餐呀?”2月17日,湘雅病房的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张磊进入隔离病房进行护理质量管理和督导时发现,患者陈奶奶进食量很少。
床旁护士反馈,每次给她喂食都有些呛咳反应。张磊立即在床旁进行了饮水洼田实验,发现陈奶奶存在明显的吞咽功能障碍。张磊向值班医生建议改成胃管鼻饲肠内营养补充每日热卡。
当日下午,有着丰富重症营养支持经验的重症医学科副教授刘志勇带着从其他病房借来的胃管来了。然而,从感染防控来说,插胃管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是高风险操作;加上借来的胃管就没有导丝,又穿着重重防护服和手套,要把胃管置管成功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但刘志勇手法轻而准,在让病人减少痛苦的前提下,快速完成了胃管置入。
第二天清晨,曹岚科在护理查房时发现,李奶奶的营养支持有了明显改善。但肠内营养和静脉输液的治疗在一个输液架上,并无任何提醒分开标识,这让她一下心理就紧绷起来。
她立即与协和西院护士长程小翠进行沟通,把肠内营养和静脉治疗分开。令人惊喜的是,她们还自制了肠内营养吊牌,醒目地挂在每一位病人的肠内营养输液架上,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风险。
“袜套”约束带,防止非计划性拔管
2月18日,曹岚科在对上了有创呼吸机的刘先生查房时发现,患者的约束带没有做到位。
“如果镇静镇痛没有做到位,病人很容易发生约束带崩脱,从而导致非计划性拔管事件的发生,导致患者无法维持正常供氧和呼吸,这极其危险。”曹岚科说。由于重症病房是临时改造的,约束用具非常缺乏。
能不能就地取材解决约束问题?曹岚科自制了一个新型的约束用具。她往袜子里塞进一个纸板,让患者的手掌朝下套入袜子中,再对其手腕进行约束。
为了让这一新型约束用具更好地应用到每一位需要约束的病人身上,曹岚科还特意制作了教学视频。张丽娜也召集医护人员进行床旁教学培训,要求医护人员都要学会评估并执行,让规范的治疗流程落实到位。
“从湘雅病房工作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坚持沿用三级查房制度、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制度、重症医学科医生和护士长联合查房核心制度,以及疑难病例讨论制度,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张丽娜表示,“针对缺少医疗护理耗材带来的难题,我们凝聚集体智慧,就地取材,创造各种小小的手工制作,做好每一位危重症新冠肺炎病人的管理。”
新闻推荐
昨日,故宫角楼,两位游客在蓝天白云下的角楼前留影。当日北京发布大风蓝色预警,局部地区阵风六七级。今天,仍是大风蓝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