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支持吸纳2亿多人就业的8000多万个体工商户纾困,有利于稳定亿万家庭生计。当前,复工复产呈现出重点企业、重大项目、上游行业和国计民生重点领域先行,并逐步向中下游产业、社会服务业领域扩展的渐进特征。但必须看到,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广大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遇到的难题会相对集中显露,需要理性研判,制定更加周密的预案,完善帮扶机制,逐步恢复社会应有的机体活力。
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各行各业的运转都有其不可或缺性。近期网上兴起的关于理发行业何时恢复营业的讨论,就是一个及时的提醒,根据疫情防控不同阶段的要求,采取分类施策、急用先行的复工复产安排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
由于产业分工高度细化、专业化,围绕每一种终端产品事实上都已形成一种供应巢,倘若某一种原料供应不及时就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生产流程,或许在复工复产初期,现有库存可以支撑一段时期,但随着生产的正常化,就迫切需要每一个环节都能顺畅运转。基于此,目前亟须形成一种共识,就是把推动有序复工复产的着力重点,逐渐下沉至广大中小微企业,延伸至产业链条的“毛细血管”“末梢神经”,进而让整个经济“大循环”恢复常态、运转自如。
中小微企业点多面广,面对的现实难题千差万别,特别是短暂“停摆”之后重新启动将困难重重。目前,各级党委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帮扶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只有让这些政策迅速落实到各个具体而微的市场主体那里,政策效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在这方面最需要突破的是,把“放管服”改革的要求落到实处,推动“审批—扶持”流程改造,凡是国家或各地公告的普惠政策,可以依托大数据管理平台,对符合条件所有企业自动执行,无需企业申报、审核、审批,同时第一时间告知企业,最大程度发挥政策强信心、暖人心的激励效应。
企业帮扶机制也需适应形势动态调整,更加突出帮扶的覆盖面和及时性。及时广泛收集企业诉求,动态跟踪研判,拿出普遍性解决方案,努力以“广谱药方”集中式、批量化解决企业难题。中小微企业对营商环境感受更敏感,目前已经有企业反映一些部门在落实相关政策时存在所谓“一人一策”“时紧时松”的区别对待现象,这种不良观感极易冲击企业信心,也提醒各地在当前阶段优化营商环境更显紧迫性、更具重要性。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曾批评一些地方以简单化方式限制企业复工,强调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帮助指导企业来解决疫情防控和开工复工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解决企业后顾之忧。这也是当下广大中小微企业陆续复工复产提出的现实诉求。持续畅通“末梢”,才能促进经济“大循环”平稳健康、持续向好。
新闻推荐
3月1日,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新冠肺炎治愈患者出院。当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132名新冠肺炎治愈患者出院。这是迄今为止,该方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