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青
《一路风情》是炳吉多年来漫向风尘、壮游天涯,一路采风创作的散文精华。
作家的创作思维和创作灵感来自哪里?从哲学的角度看,应来自两个方面:一曰间接经验,二曰直接经验。前者即阅读,后者乃采风或曰生活,两者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读书”“行路”。读书行路是作家开拓视野、获取创作素材的必由之径。但两者相比,采风应居阅读之左,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作家来说,行路采风、深入生活如同蜜蜂采蜜、厨娘买菜备料;只有采得百花才能酿出甘甜的蜂蜜,只有购得五味才能施之以煎炸烹煮,做得出美味佳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蜜蜂难酿无花之蜜,作家不深入生活难以获得第一手创作素材。自古伟大的文学家几乎都是伟大的采风家,孔子周游列国,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徐霞客翻山涉水,王维半官半隐,杜甫、李清照为避战乱浪迹天涯,韩愈、苏东坡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一生中很多时间不是在被贬的地域就是在被贬的路上。虽然他们以不同的方式采风、采风时的心境不一,但他们都上路了,看到了、听到了、感受了并创作了。
多年来,炳吉遵循导师的教诲,承袭文学先辈的学风,沿着“采风——创作——采风”的道路一步步走来并向未来一步步走去。采风,扩大了他写作材料的库存;写作,激发了他行路采风的动力,良性循环使他在文学之路上愈走愈远。
炳吉采风注重采风的效果,不赞成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他认为“走马式”采风虽然有时也能激发作家的创作灵感,但要发现有深度、有内涵的创作素材,就需要沉下去、坐得住,不辞路远、不惮险巇,不辞辛苦,才能占有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收录到本书中的有关海南的6篇散文是他两去海南、行程万里、客居百日写成的;有关武当山的散文是他在那里采风7天的成果;为了写2000多字的《小姨的天主堂》他跑了5次正定、2次天津。
《一路风情》一共六辑,分别辑录了《那里的灵山》《那里的秀水》《那里的城市》《那里的乡村》《那里的国度》《那里的古韵》。《一路风情》可谓“三有”之作,品之不忍释手,释手难以忘怀。所谓“三有”,乃一有叙述、二有艺术、三有哲理。叙述,是文章的主体,凡文皆有叙述,但本书的叙述总是那样诱人;艺术,即用艺术的表现手法、艺术的语言、艺术的技巧去叙述,去表达;哲理,即通过叙述引申出一些形而上的东西,包括感悟、规律、范畴等,让人读后点头称赞、回味悠长。一本书、一篇文章,如果只有叙说,泛泛而谈,形如流水,缺乏艺术性,就显得寡淡无味;如果只有艺术性,清风明月,花开花落,语句再精,用词再巧,虽然能给人带去小资的餍足,但缺乏深层次的发现,文章就没有分量,就没有让读者回味的余留。当然,“三有”不是美文的恒定标准,也不是唯一标准,《一路风情》中的文章也不是篇篇“三有”。
背靠青山又常去拾柴,相信炳吉的文学创作之火会越燃越旺;面对百花又常去采蜜,我相信炳吉的文学之梦会越做越甜。期待着他美梦成真,期待着读到他更多更美的文章。
新闻推荐
目前,围绕新型冠状病毒的多项研究及统计显示,中老年人似乎更易感。相对而言,儿童和青少年表现为不易感染新冠病毒,或即使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