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青 作
□张国栋
就餐人员不得面对面就餐、提倡二维码点餐、推广分时段就餐、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制、停止接待群体性聚餐、餐桌间隔要在1米以上、固定桌椅要标识出非就餐座位……日前,北京市商务局发布疫情期间餐饮服务单位经营服务指引3.0版,进一步明确了复工复产期间顾客就餐和餐厅服务细节。(3月15日《北京青年报》)
不难发现,相比此前的版本以及其他地方已有的相关规定,北京市新发布的这个就餐指引,不仅与时俱进,亮点纷呈,而且立足当下,更加注重细节。既涵盖了复工复产期间顾客就餐和餐厅服务的方方面面,更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应对举措,应该说是一部较为全面而细致的指引,只要能够落到实处,就能让顾客觉得安全和放心,更能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提供新的有效支撑。
随着全面复工复产,餐饮需求大幅上升。但如何兼顾疫情防控,显然是当务之急。这就需要因势利导,加以指引,而不能“照常”。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该指引不仅针对顾客,还对就餐环境、行业员工、食材采购、送餐网络服务第三方平台等,都提出了与往常不同的具体要求。
或许有人会认为,小小一个就餐指引,竟然弄了这么多的方面和内容,并且对相关各方都提出了许多具体而详细的要求,这是否显得有些烦琐甚至可能矫枉过正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笔者看来,就餐指引就该“不厌其烦”。就餐本身就需多加防范,何况特殊时期,更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需要格外小心谨慎。
疫情期间,外出就餐并不是“家事”,指引只有不厌其烦、不厌其详,相关各方才能进一步提高认识,多一些责任和防范意识,多一些具体而微又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也唯有不厌其详,才能拾遗补缺、减少漏洞,各个击破、形成合力,为就餐安全撑起“保护伞”、筑起“防火墙”,从而尽快恢复经济社会正常发展秩序。这正是北京市新发布的这个不厌其烦的就餐指引题中应有之义,值得各地借鉴。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北京3月15日电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蓓15日表示,为有效防范境外疫情的输入和扩散,从3月16日零时起,所有境外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