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个口号,而要重在培育和践行。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角度来看,推进“三德两化,知行合一”是一个有效的实施路径。
私德之“私”字,汉代许慎编纂《说文解字》时为其添加“禾”偏旁;此前,甲骨文和铭文中的“私”字,只有右边部分“厶”,本意为胳臂向里弯曲,意为关注一己之私心和私利。
公德之“公”字,在“厶”的上边加了一个指意符号“八”,一种解读是老祖先希望子孙后代学会张开自己的双臂,尽情拥抱人和事。这就非常形象地表示与“厶”相反的意思,即私利和私心之外的公共利益、公道之心。
在社会学的视野中,从幼年、童年到少年、青年,知识技能是学习的表征,养成公道之心才是学习的根本。公道之心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的根本属性。相较而言,绝大多数动物只有在恋爱和哺乳期间,才表现出谦让等无私品质。只有人类经过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最终形成了崇尚公道、公益、公理的文化精神。
汉字“大”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敬而无失,恭而有礼,讲信修睦,襟怀天下,是为大写的人。无论经商、从政还是治学,一个人的心胸境界有多大,公道之心有多少,其事业发展空间就有多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的祖先用寓意深刻的汉字符号,寄托了对后代子孙的殷殷期盼。遵循私德、公德、大德的修身养性之道,让每一个人有机会成就君子人格、成就大写的人生。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比如,当国家遇到危难时,我们能否发扬扶危济困的传统,做到守望相助、共度时艰?平时,个人的言行举止能否做到文明有礼、遵规守纪?
只有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种本能,激发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意愿、道德情感,内化为群体和个人的意识,外化为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才能产生凝聚力、焕发战斗力、形成奋斗合力。
就此而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拿核心价值观做样子、挂幌子、当牌子,而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少数人知道、少数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免会被束之高阁、孤芳自赏,也就难以“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努力把“三德”落实为日常准则、“两化”落细为行动自觉。千万不要顺意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到挫折乃至被谣言所困扰,就怀疑动摇。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选自《解放日报》)
新闻推荐
近日,一湖北男子自拍视频称,其返回浙江省慈溪市集中隔离,一行五人向酒店支付14000元的房费,随后引发广泛关注。网传视频中,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