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萍
复工复产,在家办公的日子结束了。在家憋太久,很多人迫不及待地回到自己的岗位,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但还有一部分人,却感觉在家宅久了,心态迟迟调整不过来,工作也不在状态。甚至有的人说想到复工就焦虑了,自己现在不愿出门,不想上班,感觉很茫然,是不是病了?
随着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全国大多数城市下调了应急响应的级别,人们的正常生活也在慢慢恢复,一度被迫暂停的各大产业陆续开启了复工模式。
但有些人面对复工复产不适应,焦虑、抑郁、烦躁等情绪随之而来。
“其实,这个特殊的时期产生这样的情绪和想法,从心理学层面来看,都是正常的。毕竟,疫情还没有彻底结束,疫情造成的恐慌和焦虑还在蔓延。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个时候复工,无疑存在一定的风险。”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市心理卫生协会刘斌表示,此时,在遵照科学的防护措施保护自己生命安全的同时,如何尽快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这场疫情我们面对的是人类从未见过的新型病毒,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灾难来临时,必会涌现出无数敢于担当、牺牲的英雄脊梁。这足以让我们坚信,任何苦难都打不垮中华民族,苦难只能让我们一次比一次强大!
首先,要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和状态。
“这里说的接纳,首先是接纳自己认为的消极情绪,诸如‘不想上班,不愿出门’等等想法,避免因此而产生焦虑和自责。”刘斌介绍,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作“心理舒适区”,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
宅在家里一个多月,有些平时就喜欢安静和独处的人,此时便很可能产生这种“心理舒适区”的感觉。因为,对于某些人而言,与紧张的工作环境相比,温馨怡人的家庭空间就是他们的“舒适区”。而对于另一些人而言,持续的有条不紊的工作才是他们心灵安定的源泉,聚焦于工作中的问题解决过程就是他们的“舒适区”。
因此,一旦有这种“自觉另类”的想法,首先请接纳自己的感受,请告诉自己这并没有对与错,这种感觉只是在提示自己,某些地方需要去突破和改变。刘斌说,舒适区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舒适区的改变,即意味着突破既有的模式和习惯,并且,人们对于舒适区的改变有着一定的适应性。
接纳的另外一层含义,是对自己生命状态的认识。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人的社会性,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生命体的人来说,从诞生那一刻,便逐步与这个世界产生了各种链接,从而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这也决定了人的价值分为两种,即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又是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是参加社会实践。这就明确了社会实践对于人生价值实现的意义。因此,要接纳自己必须返岗复工的现实,不论是为了生活还是所谓的梦想,兴许会豁朗一些。
再者,就是调整心态,及时倾诉和交流。“经过这场疫情的洗礼,相信很多人对生命和生活有了新的深刻认识,面对艰难的生命历程,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好,此前让我们苦苦纠结的诸多天大烦恼,只不过都是些不值一提的鸡毛蒜皮而已。”
刘斌说,倾诉和交流,无论何时都是相当有效的缓解压力和情绪的好方法。一个人的承受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若有人可以和我们一起分担这种压力,我们就会获得一定的安全感和支持。(G)(2)
新闻推荐
新华社杭州3月16日电(记者/王俊禄)记者从浙江省温州市相关部门获悉,国航CA082航班载着125位乘客,16日13时50分从意大利米兰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