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青 作□周家和
近日,江苏省泰州市出台了全国首个《公勺公筷使用规范》地方标准,指出公勺公筷为两人以上同桌共餐时,用以舀(夹)取菜(点)的勺子、筷子,是就餐者不与嘴接触的分餐工具,并从长短、颜色、标识等方面规定了公筷的制作要求。(3月16日澎湃新闻网)
倡导推行公筷公勺并非什么新鲜事,只不过以往成效欠佳。近期,不少省市都发布了使用公勺公筷,共建文明餐桌的倡议,效果如何现在定论还为时尚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只有倡议内容,没有具体配套措施及时跟上,再好的倡议也很难有好的实效。
江苏泰州出台的全国首个《公勺公筷使用规范》地方标准,好就好在不仅有倡议,更有实实在在的配套措施。毋庸讳言,以前许多餐饮企业门店也有为消费者提供公筷公勺的,但很少有饭店将其作为必须提供的服务。而且,提供的公筷公勺也很不明显,有的和普通的筷子勺子差不多,或者说就是多放了一双筷子和一个勺子而已。一些消费者,除了怕麻烦和其他原因不愿使用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吃几口菜,公筷公勺就和自己使用过的筷子勺子混在一起,早已分不清哪是公筷、哪是公勺了,所以干脆就不用了。
因此,笔者以为,推行公筷公勺不只是要在醒目位置张贴提示性文字和图案,主动摆放相应的公筷公勺,关键是要强制执行有关公筷公勺的自制或定制要求,不仅要带有“公”字标识,而且要有明显区别于普通筷子勺子的标识,让消费者一目了然,并且严格做好公筷公勺的清洗和消毒。这样才可以让消费者放心使用,并有效避免用餐人员把自己的餐具和公筷公勺混用。
细节关乎成败,倡导推行公筷公勺也不例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制定和推行《公勺公筷使用规范》,可能比一纸倡议书会有更好更实的作用,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期待早日出台全国性的《公勺公筷使用规范》。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3月16日电(记者侠克)记者16日从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获悉,3月16日0时至14时,北京市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6例,其中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