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治疗师为患者做超声评估。
30多岁的刘先生(化名)插着鼻导管,安静地坐在床边,吸气、呼气。
5分钟过去,他缓过气来了,没有感到疲累,也没有觉得胸闷。而是像正常人一样,自由呼吸。
走到这一天,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刘先生是荆门首例使用ECMO的新冠肺炎病人,也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以下简称“邵逸夫医院”)驰援荆门后收治的第一例使用ECMO的新冠肺炎病人。
在邵逸夫这支35人的驰援队伍中,有6位,是呼吸治疗师。
不久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向社会发布包括“呼吸治疗师”的16个新职业,让这个在疫情一线发挥重要作用的职业走入大众视野。
“我们所做的,就是能让他们自主呼吸。”邵逸夫医院呼吸治疗师徐培峰说。
像刘先生这样的病人能恢复到自由呼吸。徐培峰和他的同事功不可没。
1好好透气
是件专业的事
到荆门的第一天,徐培峰和同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各种呼吸支持设备进行自检: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排痰机、高流量氧疗仪……这是呼吸治疗师们的“武器”,没有它们,病人将无法脱险。
徐培峰,从业10多年的呼吸治疗师——这个职业,在邵逸夫医院已经有27年的历史。他们为患者提供呼吸治疗、术后呼吸康复训练等。呼吸治疗师能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呼吸支持,掌握各种高级别生命支持设备的管理。在生死一线的紧急抢救中屡创奇迹,是专门为前线医疗队配备的‘特种兵”。
“我们经常交待病人,好好透气,多活动。那什么是好好透气,怎么活动?散步也是活动,但它锻炼的主要是下肢,肺部康复,更多的是需要上肢活动,怎么动?这些都是讲究方法的。”邵逸夫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应可净教授用最简单的问题做解释。
在邵逸夫医院时,徐培峰和大多数同事,大部分时间都是在ICU工作,重症病人面临棘手的呼吸问题,也离不开各种复杂的呼吸支持设备。但这次在荆门,徐培峰遭遇的新冠危重病人比他平时诊治的病人要凶险得多。
徐培峰对一位60多岁的男性患者印象深刻。
黎大伯(化名)情况很糟:危重症,病程已经1个多月,气管插管40多天,“他呼吸窘迫严重。当时讨论通气策略时,我们建议俯卧位通气,就是把病人翻过来,面部朝下。这样可以缓解呼吸窘迫。我们从呼吸治疗的角度,觉得这样对患者最有利。”
结果如徐所预料,俯卧位后,大伯呼吸好了很多。
2拔管成败
在于细节
一段时间后,大伯的治疗站在了第二个十字路口:什么时候拔管?邵逸夫医院呼吸治疗科主任葛慧青说,所有的呼吸治疗支持设备都是一把双刃剑,“撤得太早或者太晚都会有损伤。”
找到这个最合适的节点,需要严密的评估。
在葛慧青的建议下,徐培峰给病人做了一项检查:呼吸肌超声,以此评估病人的呼气和吸气能力,有没有能力咳嗽,能不能咳痰等,“检查结果显示,这位病人的吸气力量下降,但腹部肌肉力量很好,咳嗽力量很强,可以把痰排出来。”
有了这份检查结果,徐培峰和葛慧青有了更大的把握。
决定拔管前,包括徐培峰和葛慧青在内的5位医生又激烈争论了半个小时,“我们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还是拔管。但让麻醉师在现场保驾护航,一旦拔管后有意外,立刻麻醉,再插管。”
管子拔掉后,监测仪器显示,病人心跳增快,出现气急。徐培峰心里咯噔一下,但他很快发现:病人是头朝后,仰躺姿势,嘴巴张开,“这是姿势问题引起的。我赶快拿个枕头垫在他头下,心跳立刻恢复正常。”——这是10多年的呼吸治疗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的经验。
如果只看诊断指南:拔管后出现这种心跳异常,那就是拔管失败。这些都是魔鬼般的细节。
病人暂时稳定了,但徐培峰悬着的心并没放下。所幸,一切顺利。病人3月9日拔管,两天后清醒。
3呼吸治疗师
制定肺康复计划
在荆门,邵逸夫医院接管的病区,所有的新冠病人情况稳定后都要接受呼吸康复训练。在呼吸机还未撤机时,黎大伯的呼吸康复训练已经开始。
“我们会调整机器参数,让他没那么容易吸到气,就只能自己用些力气去吸。这是被动训练。这种参数调整很微妙。”徐培峰说。
四肢抬举、膈肌锻炼……这些都是训练的一部分。为此,很多时候,呼吸师们要做体力活。训练时,他们会给病人穿一种排痰背心。两人一组才能穿上这件并不重的背心,“病人躺在床上,不能动,身上还插着各种管子。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你想想,给一个喝醉酒的人穿脱衣服,有多难。”
这样穿脱一次,最少需要10分钟。
新冠病毒感染者的肺功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呼吸治疗师对这部分患者进行每日评估,制定相应的肺康复计划,包括帮助痰液堵塞肺部的患者进行排痰、改善患者呼吸状况等。
据不完全统计,这次支援湖北的数万名医护人员中,有超140余名呼吸治疗师跟随不同救援队伍。
“每当患者呼吸急促改善,肺功能逐渐好转,血氧饱和度上升至95%以上,那一刻,我真的很开心,因为我的专业技能真的帮到了他们。”这是这个职业带给徐培峰的成就感。
4关于呼吸
他们最在行
“呼吸治疗师”因为在疫情一线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所知。其实,这个新兴职业,在属邵逸夫医院却已有27年的历史。邵逸夫医院还组建了国内首个呼吸治疗科,可以说见证了呼吸治疗在中国医学界的发展历程。
1993年,邵逸夫医院在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医学中心的指导帮助下,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呼吸治疗科,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发展,已拥有了一支由44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呼吸治疗队伍,是目前我国呼吸治疗专业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全面的科室。
那么,呼吸治疗师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他们的工作内容和相关医生、护士有什么区别?
“简单来说,呼吸治疗师主要负责呼吸治疗、呼吸支持和呼吸康复。”邵逸夫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应可净教授指出,“具体包括呼吸治疗设备使用和维护、危重症治疗、肺功能和心肺运动功能测定、重病慢病肺康复等。”
小到呼吸道的雾化治疗、患者气道里一口痰的促排,大到各型号呼吸机等设备的精准操控,他们要比医生护士更在行。
呼吸是一种本能,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好好呼吸、自由呼吸。应可净教授举例说:“我国慢阻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高达1亿人,他们有咳嗽、咳痰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很大。这时候,非常需要呼吸治疗师提供个性化的帮助,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呼吸,从而提升健康生活的品质。”
对于讲究团队协作的现代医疗体系来说,呼吸治疗师和医生护士一样不可或缺。然而,现实是目前在各大医院专职的呼吸治疗师总数极其少。
近日记者了解到,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新开设了呼吸治疗专业,今年下半年将开始第一批招生。届时,邵逸夫医院的呼吸治疗师们也会兼任授课老师,带领更多人耐心守护患者的生命“气道”。
综合《钱江晚报》《每日商报》等
新闻推荐
近期,防范新冠肺炎疫情输入风险压力增大。为切实做好境外来汉(返汉)人员疫情防控和服务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3月17日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