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乃明
一些人,一些事,是值得永远铭记和怀念的。在我的心目中,汪少飞同志就是这样的人。
认识汪少飞,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事情。那时候,我们都是原太平县广播站的通讯员,都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文学创作”的爱好者、崇拜者、参与者、传播者和实践者。经常性的开会、学习,让我们渐渐熟悉起来,并多多联系起来,最终成为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我们都是“山里人”,他说他是“大山的儿子”。一点不假,我们都是诚实的“大山之子“,虽然,我们同样没有机会上高等学府,但是,我们却有着共同的志向、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好和追求,这让我们有所收获,得到成长,并且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一次通讯员会议上,当时在县广播站工作的程小玲(大概是这个名字,现在“吃不准”了)提议大家发言,轮到少飞了,一个来自深山老林、才十几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大场面”上讲话,那可真是一件大难事啊。只见他,像个大姑娘,脸红得如桃花绽放,结结巴巴地讲了几句话,真是让人喜爱。讲完后人们报以真诚而热烈的掌声。
有一次,我去太平办事情,特意去少飞租住的小房子看看,那时候,他和他的女朋友小吴都在。他们热情地邀我吃饭,少飞立即拿出来一只连着猪蹄子的大火腿,看到那上面,布满了青铜色的“霉斑”,没有见过更没有吃过火腿的我,脱口而出“发霉了,怎么能吃?”少飞笑着说“这可是好东西呢。”我们很开心地一起喝酒,品尝火腿,在美味佳肴里谈笑风生。
有一次,少飞和小吴,还有少飞的姐夫一班人来到我们家,我们划着小木船,尽情地在太平湖上游玩,少飞拍下了很多的照片。我妻子炒了很多的农家菜,我们再一次开怀畅饮、海阔天空……此情此景,犹在眼前。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农村的改革刚刚起步,大家都很穷。“万元户”只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和奋斗的目标。一次,接到少飞用毛笔写的来信,说是想让我借给他几十块钱,以解燃眉之急,因为他哥哥要推倒老房子,建造新房子结婚。我深深知道,他是出于对我的绝对信任,才开口的。但是,这可难住了我,因为我当时已经有两个小孩,还有长辈,一大家子人,全靠我每个月18块钱的工资养家糊口,每个月的基本口粮,都难以买回来,总是“拆东墙补西墙”,勉勉强强地“糊日子”。如果去县城参加会议或者培训班,总是向条件好一点的邻居借衣服……只是,我的信誉度高,人们乐于帮助。接到信,我实在无法可想,就是向别人借,一次也只能是几块钱,几十块钱,那要借多少人家,能够借出来一点点钱的人家,也是“凤毛麟角”啊!于是,第二天一大早,我便翻山越岭去龙门信用社,请求主任帮助贷款,可是,他说没有存款,是不可以贷款的……没办法,只能怀着十分复杂和愧疚的心情,含着眼泪给少飞写了一封回信……花开花落,斗转星移,几十年过去了,依然纯净的他,从来没有对这件事有一丝一毫的芥蒂,而我,却是一直“耿耿于怀”。
写到这里,我的眼泪又流出来了。
经历了风风雨雨,走过了山山水水,我们的友谊不断地加深和巩固。因为工作关系,我很少去太平,这么多年以来,只要他知道我到了太平,总是盛情地请我一起吃饭,一起畅谈。春节期间的疫情,让我们大家失去了一次和老友少飞见面的机会。
曾记否?去年冬季,有文友提出建议,举办一次年会,少飞说年里事情太多了,时间来不及,来年一定办,而且,“要办,就办得热闹一些”……万万想不到,汪少飞主席没能等到“热热闹闹”的这一天,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永远地走了!
憾哉!痛哉!悲哉!哀哉!少飞吾友,愿你一路走好!春天,万紫千红的鲜花将永远陪伴着你!
新闻推荐
3月17日,澎湃新闻记者查询科技部官网注意到,资深纪检干部龚堂华已于2020年3月履新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组长、科技部党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