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秦川3月17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目前已有8种疫苗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进行有效性评价,部分疫苗的有效性评价工作已经完成。
秦川介绍,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以来,科技攻关组积极推动了动物模型的研发和应用,将其作为五个攻关方向之一,组织国内的优势单位,充分利用在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历次研究中有基础的单位,第一时间建立了动物模型,为科学家认识疾病、病原体、传播途径、药物筛选、疫苗研发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她说,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已经建立了表达人病毒受体的人源化转基因小鼠模型和恒河猴模型,“这些最早成功并经过鉴定的动物模型,使我们国家率先突破了药物和疫苗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关键技术瓶颈,再现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
秦川表示,目前动物模型在三方面发挥了作用:一是明确病毒传播途径,中国医学科学院通过动物模型定性研究了气溶胶、粪口传播等多种途径的可能性,实验结论纳入了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第六版。二是很快筛选了有效的成药,并已经用到临床救治中。三是验证疫苗的有效性。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姝通讯员侯齐)随着气温逐渐回暖,黄河内蒙古封冻河段冰封融化速度明显加快。为确保黄河内蒙古段开河期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