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合肥市第一人民集团医院南区合肥市滨湖医院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治愈患者出院。
○省二院神经外科ICU护师王琪,是安徽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中年龄最小的队员。
○3月13日下午,在安徽省中医院远程会诊室,一场连接安徽和贵州的新冠肺炎中医药救治专家会诊在这里举行。
○3月8日上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最后2名在院病例走出医院。
○2月27日下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张念志和合肥市滨湖医院新冠肺炎专家组组长丁震,通过视频连线的形式查看了隔离病区内患者的舌苔情况,询问病情,并对每个病人的中医治疗方案进行了个性化指导。
○2月13日,安徽省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安徽省立医院分别抽调组建一支医疗队,每支医疗队137人。据悉,本次医疗队为安徽省派出的第四支援助武汉医疗队,共计274人,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2个重症病区。
○2月3日,两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者从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治愈出院,这是继1月29日安徽首批、合肥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确诊者治愈出院后,该院治愈出院的第3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者。
○2月22日上午,根据安徽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综合评估,7名新冠肺炎患者从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出院,他们中有1人为危重型、4人为重型新冠肺炎患者。
根据省卫健委发布的疫情通报,3月7日0-24时,合肥市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0例,新增疑似病例0例。全市已连续16天零新增确诊、零新增疑似。
3月8日上午,随着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最后2名在院病例走出医院。至此,合肥在院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实现全部“清零”。
这股战“疫”力量背后是一组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的数字。
19名专家组成医疗救治专家组
早在去年12月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就要求市卫健委密切关注武汉疫情,未雨绸缪,“早行动、早部署、早准备”,制订应急处置预案,积极谋划筹备全市防控工作。
1月16日,市卫健委成立新冠肺炎防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1月17日,合肥市尚未发现疑似病例时,就明确市滨湖医院、市二院、市传染病医院3家市级医院作为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要求市疾控中心根据疫情发展态势随时启动送检样本的检测和报告工作。
1月20日,由19名专家(含4名中医专家)组成的医疗救治专家组和由8名专家组成的防控专家组,对全市医疗机构开展疫情防控和临床救治工作进行指导、培训。得益于大量、有效的前期准备,合肥市送检了全省第一例有效样本,确认了安徽省首例疑似和确诊病例。
1月21日,全市报告首例疑似病例后,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强化防控措施。大年三十晚上,市委、市政府疫情防控工作联席会议对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作全面分析研判,对做好合肥市疫情防控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会后,全市上下迅速行动,坚决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毋庸置疑,行动有力的疫情防控体系的构建,为救治病患赢得了至为宝贵的关键时间。
实施“四早”管理全面开展核酸检测
任何疾病都有救治的黄金期,新冠肺炎作为新发传染病,更能体现时间就是生命,只有“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才能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为落实“四早”要求,合肥坚持三管齐下:
突出重点人群管控。按照省委、省政府“三防三查三加强”和“三个紧盯”工作要求,突出春运重点时段、突出有确诊病例的重点区域、突出武汉来肥人员、突出近期有武汉经历返回合肥人员,在机场、高铁、高速公路、客运站、码头等各类交通出入口,设立体温监测通道,周密细致做好监测、排查、预警工作,确保重点人群第一时间得到管控。
强化发热门诊管理。及时印发加强发热门诊管理的紧急通知,有效规范发热门诊发热病人的登记、诊疗、留观等管理制度,自1月22日起,每日统计全市36家发热门诊接诊信息和留观人员信息,市卫健委、市公安局、市数据资源局加强对发热门诊接诊信息分析整理,各县(市)区、开发区组织乡镇(街道)、公安派出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发热门诊医疗机构建立联动机制,确保对发热病人一律留观到位。有效保证了“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
全面开展核酸检测。依托合肥现有第三方检验机构资源优势,合肥市在全省率先组织对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开展第三方核酸检测,为实现“早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日,安徽省疾控中心和合肥工业大学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团队,在疫情攻关项目的支持下联合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等温扩增快速检测试纸条检测试剂取得突破性进展。省疾控中心主任刘志荣介绍,该试剂采用等温扩增技术进行检测,检测所需时间大幅缩短,仅需肉眼观察试纸条即可得出检测结果,无需依赖复杂贵重的仪器,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适宜于在基层筛查和流行病学检验现场进行推广使用。
3家市级定点医院收治能力增加到540张
记者从合肥市卫健委了解到,全面动员,开挖潜力,通过对单体建筑隔离或新建病区,3家市级定点医院收治能力由最初的104张增加到540张,保证了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四集中”要求的落实。
合肥是滨湖医院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立即启动“滨湖速度”,迅速将普通病房改造成新冠病房,扩大并重新调整新冠肺炎病区。记者了解到,该院现共有新冠病房114张床位,留观病房32张床位。其中启用急诊3楼22张床位用于收治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留观,急诊4楼40张床位用于收治内科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另有急诊5楼和6楼分别用于收治外科新冠肺炎患者和创伤新冠肺炎患者。同时,考虑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患者的各类手术需求,已启用急诊9楼手术室,并将急诊8楼ICU专用于术后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收治。
“早治疗”的同时也要实现“优质量”,据介绍,充足的救治力量保证了应收尽收,所有在县级医院首诊的疑似病例确诊后,第一时间即可转送省、市级定点医疗机构救治,有效提高了救治质量,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因救治不力导致的轻症转重症、重症转危重症现象发生。
同时,各定点医院坚持选派最精干的医护力量,组建救治小组,对重型、危重型患者实行“一人一案”精准治疗,建立包保责任,落实随时报告、随时专家联合会诊制度,确保重症病例得到早发现、早干预,有效降低了危重型、重型患者比例。
“托珠单抗+常规治疗”入选国家第七版诊疗方案
疫情牵动人心,在合肥,越来越多的科技力量也行动起来,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释放“硬核力量”。
研究表明,炎症风暴是新冠肺炎由轻症向重症和危重症转变的重要节点,也是引起重症和危重症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疫情发生以来,在中科院和安徽省新冠肺炎应急科技攻关项目支持下,中国科大魏海明教授和中国科大附一院主任医师徐晓玲牵头组成的联合攻关团队,在国内最早开展炎症风暴机制与干预策略研究,在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致重症肺炎炎症风暴可能的关键机制后,迅速提出“托珠单抗+常规治疗”的免疫治疗方案,在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后,及时开展相关临床研究和探索性治疗。在安徽省先期开展的探索性治疗中,20位采用该治疗方案的新冠肺炎患者(重型18例、危重型2例)均已治愈出院,其中发热患者在用药后体温24小时内全部降至正常,呼吸功能、氧合指数均有不同程度改善。3月3日托珠单抗免疫治疗方案作为新冠肺炎重症治疗手段被列入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向全国推广。
同时,合肥大批科技企业频频发力,为抗击疫情注入强大动能。记者了解到,安科生物、安徽惠邦等企业的新冠病毒抗体和核酸等检测试剂盒已进入试验阶段,安徽智飞龙科马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开发的新冠病毒疫苗正在开展临床前研究。
全省16个市定点医院中医药诊治全覆盖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安徽中医药行业深度参与,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中医药力量。
据介绍,面对疫情,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安徽省建立了中西医结合会诊制度,省级中医药专家组成立8个专家小组,分别对16个市的救治工作分片包保,实行会诊指导。
3月13日下午,在安徽省中医院远程会诊室,一场连接安徽和贵州的新冠肺炎中医药救治专家会诊在这里举行。来自安徽省中医药高级别专家组和安徽省中医药专家指导组的多位专家与贵州有关专家就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工作进行交流,将“安徽经验”传到贵州抗疫一线。这也是安徽省首次中医药远程指导他省的新冠肺炎治疗。
安徽省中医药专家指导组组长、省中医院院长杨文明介绍,安徽省中医药在新冠肺炎救治中取得显著成效,得益于畅通高效中西医结合机制的建立。省防疫指挥部印发文件要求中医药全面参与疫情救治,省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领导小组,并成立三个层次专家组,即由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组成的高级别专家组(对重症、危重症患者进行会诊,一人一方),省级中医专家组(指导全省定点医院中医药防治),驻点专家组(每天查房调药),通过多种形式,如远程会诊、驻点指导、中西医双查房等,实现了全省16个市定点医院中医药诊治的全覆盖。同时,在国家卫健委防治方案推荐的清肺排毒汤基础上,结合安徽省地域特色,进行了方药优化和中药增减,并结合一些非药物的疗法,比如针灸、食疗等,有效提升了防治效果。
力“皖”狂澜全省1362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守望相助的14亿人正用并肩作战书写着大爱无疆的人间温暖。
1月27日,安徽省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185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先后派遣1362位医务人员支援湖北,随队携带了2台ECMO、18台呼吸机、8台监护仪等医疗设备,先后调拨医用防护服34批27.8万件,支援6台奇瑞负压救护车,向湖北武汉、孝感、黄冈、随州、襄阳、十堰等市调配血液总量203.84万毫升。
据悉,安徽省派出的医疗队主要分布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等5家医疗机构和4个方舱医院,有的成建制接管医院或院区医疗救治,先后管理服务2480多名患者,其中重症患者315人。此外,医疗队还巡诊12个社区及隔离点,指导排查1000多名患者,培训当地医护人员3760余人次。
省二院神经外科ICU护师王琪,是安徽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中年龄最小的队员。有人问她这么辛苦危险可后悔,回顾起这段时间,这位1994年出生的姑娘只说了一句:再累也没有后悔的念头,这次抗疫是我生命中最有意义的经历!
时至今日,王琪依然记得上班第一周时自己的不适应,“穿防护服的第一天,进入ICU的时候很丢脸,第一句就是我受不了了,呼吸不过来,我可能要出去……”即使困难重重,但王琪还是舍不得出去,舍不得浪费防护服,舍不得把工作量加给战友,就一直坚持到了下班,下班脱了防护服,身上都是汗水,冷得不得了,脱下口罩也都是印,有的甚至破损有泡,“现在我们都适应了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去干每天高压高强度的工作。”
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在南六ICU,王琪结识了一批生死之交。三十多天的日日夜夜,汇聚了很多很多的感动,每当看到自己护理的患者症状好转了,能转轻症病房了,就是她最开心的事情。在王琪眼中,武汉这座城市每一件发生的事情汇聚的都是爱,她回忆道,“最开始的时候我不会骑自行车,夜里一点多下班没赶上大巴,同组的老师就在深夜零下陪我走了四十分钟回到住处,后来武汉地区就给我们协调了很多爱心司机,感谢他们白天夜里的接送。”王琪透露,刚来武汉什么都缺,但是有好心人帮他们协调,每天也都有家里人、朋友、同事的问候,“有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我相信胜利就在前方。”
就像出发的时候王琪写下的那句“国泰民安”一样,简单的一句话,背后是无数个像王琪一样的白衣战士的责任与担当。“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这一次逆行,他们义无反顾,守护世界!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唐萌/文 高勇/图
新闻推荐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全国共有346支医疗队4.26万余医护工作者从全国各地奔赴武汉。现如今,疫情防控工作已逐渐进入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