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是一部厚重的人物专题作品集,也是一本怀人纪事的散文集。作者陈思和系复旦大学文科资深特聘教授,当代最富有人文情怀和探索激情的学者之一。书中所写人物,诸如巴金、贾植芳、章培恒等,皆是在人生前行之路上,曾给予作者深刻影响的文坛学界前辈以及交往较多的同代作家学者等。正像该书编辑所言,沉淀在书中的不仅是百年来知识分子浓厚的生命信息,还有时代的风尘和岁月的潮音,足以唤起我们无限的怀思。
毋庸讳言,网络新媒体时代,世人多为“低头族”。哪怕是忽然间的“风吹草动”,朋友圈里亦是晒图者忙、点赞者多。没错,时代不同了。可是,若任这类现象成为时代的主流,那我们的文化传统、眼界思维、信念追求等又如何禁得住时光的打磨,岁月的淘洗?那些长久以来,砥砺国人品质、振奋国人精神、润泽国人身心的仁义素养、道德良知、理想之光等必会迅速堕落、无可阻抑。所以,我们得把“根”留住,像陈思和先生一样,时时感念、回首、书写,从一颗颗星辰般灿烂、闪耀着无尽生命光芒的前辈、师友、同仁身上汲取宝贵营养,纳蓄精神财富,将学术之路与人生之路相融合,并以自己的心灵成长历程影响更多的读者……
书中作品分六辑。作者以理性的思考、感性的文字,刻绘了二十世纪众多耳熟能详的知识分子群像。通过他们的成长、浮沉、福祸与生死等,尤其是他们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的挣扎与抗争、彷徨与坚定、无畏与无愧等精神变迁史,反映了百年风雨中,几代知识分子人生的悲欢离合和命运的波谲云诡。诚如作者所言,“我不是散文家,也不以写散文为志业……只是因为心里积累了太多的感情,才会有必须倾诉出来的欲望”。像贾植芳先生、巴金先生、毕修勺先生、吴朗西先生等都曾“用自己的热烈的心,为我照亮了前面的路程”。作者写他们的事迹,不夸大,也不刻薄,属于白描,更像自语,点点滴滴都渗透着内心的感动,情感真挚得让人读之动容,间或唏嘘不已。没错,这些知识分子身上,皆有一种高贵的品质,并且这种品质是任何苦难、折磨、误解,甚至疾病和死神,都遮蔽不了,就像夜空中熠熠闪亮的星。如范伯群先生,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对老师竭诚以待、尊敬有加,对学生诲之不倦、爱护慈祥,但在是非原则问题上又爱憎分明、毫不苟且。再如章培恒先生,自始至终在工作中贯穿了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之光,能心定志坚地全力抵制社会上流行的市侩风气,为复旦大学中文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基石。
荀子有言:君子隆师而亲友。作者对其老师贾植芳先生的情感是最深挚的,对先生的教诲也是最难忘的——首辑作品中,除两篇写巴金先生的文字外,作者分别以《我心中的贾植芳先生》《殊途同致终有别》《感天动地夫妻情》《五年来的思念》为题,用近70页温润从容的文字,用心描摹刻画了贾植芳先生与自己的师徒情、贾植芳先生与贾芝的兄弟情,以及贾植芳先生与任敏师母的夫妻情……作者直赞贾植芳先生给他的学生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尽管从十七岁开始,贾植芳先生就命运多舛、多灾多难,“由监狱到监狱,由民族战争到政治运动,由‘危害民国’的囚犯到‘反革命集团’的骨干分子,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的每一次浩劫他都没有躲过”,但他依然坦坦荡荡,坦言“生而为人,又是个知书识礼的知识分子,毕生的责任和追求,就是努力把‘人’这个字写得端正些”。而这在作者看来,却“比做个清清白白的人,更加坚强和不容易。因为清清白白,可以从消极的立场上去拒绝和抵制这个社会上的污浊;而坦坦荡荡的人是无所畏惧的,就是一脚踏进了污泥浊水,他还是能够坦坦荡荡,哪怕他坐在监狱里,受千百人的唾骂、侮辱、迫害,他仍然是个仰俯无愧的人”。因此,在贾植芳先生去世后,作者在撰写的挽联里,有意把关心社会的悲智、坚持正义的良知、不畏权势的傲骨与生死不渝的侠胆,视为贾植芳先生品质中最重要的四大特征。
掩卷抬头,夜色温柔,星光点点——巴金先生、贾植芳先生、陈映真先生……在天空、在脑海、在心间,光芒耀目,交相辉映。他们,是永恒的星辰,照亮了这个时代,也必将照亮下一个时代。
新闻推荐
美国新冠肺炎疫情不断蔓延,多方关注留学生安全。3月19日,驻美大使崔天凯做客央视新闻直播间,在线与留美学生代表谈心。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