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把这次的疫情与十七年前的“非典”联系起来。从人身的角度,新冠病毒与SARS相比,传染性更高,对人们的生理威胁更大;从人心的角度,各种消息的传播力也更强,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介力量已经极大地压缩了时空,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也更深远。十七年前,山西民众难以知晓广州疫情的消息;而在当下,对于武汉的风吹草动,河南人可能知道的比湖北人还多、还快。
刹那千里,倏忽万众。
在人们退守居家,凭着网络与外界相联系的时候,大量时间被投入到信息获取上,因而也就面临着各种信息的狂轰滥炸。信息虽有好坏之分,但人们如何理解、应对,这才决定了信息会造成何种影响。
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青年人,应当如何应对疫情之下的信息狂潮?
01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斥候” 作为网络时代的“数码原住民”,青年人扮演着着网络信息“斥候”的角色,在信息获取上处于先锋地位。对他们而言,网络并非只是一种搜集信息的渠道,更是一种主要的生活方式。
疫情发展初期,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90后劝60后戴口罩,60后劝90后少熬夜,谁都不听谁的!”这其中不仅反映出代际交流的困难,也展现出网络时代信息获取的差异。 相比于中老年群体,年轻人获取信息的速度总要快上一步,通过微信、微博等多种渠道同步跟进着疫情信息,更早关注,更早准备。待新闻联播进行重点报道,引起长辈们注意时,疫情已经进入了爆发期,早期自我防护的时间已经错过。
与有着丰富生活经验的成年人相比,对于新鲜事物有着更强接受能力的年轻人更适于在信息为主导的网络虚拟环境中自由驰骋,而这也就导致了“信息远比阅历多”的情况出现。在数字化的生存状态之下,年轻人能够如古时的斥候一般以敏捷行动获取疫情信息,传递给身边的人。随着疫情的发展,“劝父母戴口罩”一事已被证明为具有积极意义,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迫使长辈们更关注网络信息。
然而,“斥候”并不总能帮助军队取得胜利,因为在这一轮疫情信息的狂潮之中,信息过载的压力时刻困扰着我们,仅仅作为信息的传递者是远远不够的。
02 众声喧哗时的情感“钟摆” 疫情是放大镜,互联网是扩音器,让那些负面信息中的良药更良,毒药更毒。
然而各方力量齐聚舆论场,互相撕扯,真相与假象齐飞,颂言与谣言一色。更早接触信息是一种优势,但在信息真假莫辨时,青年人往往在感动与愤懑之间游移,沦为情感“钟摆”。
2月20日,北京浮光跃金文化传媒旗下微信公众号“青年大院”等分别发表文章,内容从“日本快来抄作业”、“日本不需要抄作业”再到“你们这种抄作业的提法真恶心”,从情绪和观点的一个极端摇摆到另一极端,将从左到中立再到右的所有受众和观点都笼罩其中,全方面、多维度收割读者情绪和立场。
这些“左手粉红,右手愤青”的自媒体固然是“资本逐利”的表现,但也凸显出青年人接触信息的弊端:由于接触信息过多、过快,缺乏深入思考,易被感情所左右。 疫情爆发至今,各方力量纷纷入场,悲歌与赞歌同在。
不可否认的是,在武汉封城之初,本地医疗资源因刚性挤兑而无法满足需求,导致许多患者求助无门,见此情景而悲伤落泪在所难免。同样要承认的是,在“围点打援”的策略之下,以“封城”为代价的疫情阻击战显现成效,并在全球防疫中展现出联防联控机制的强大力量,为国家力量而感到自豪也可理解。
受到新闻消息的触动,意味着自身具备较强的共情能力,但过犹不及,必得有理性节制。为生命逝去而悲伤时,更应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为国内防控得当而骄傲时,也不妨想想“人类命运共同体”。
青年人的情感激荡在所难免,唯有以理性节制,才能不因过度共情而摇摆不定。
“哭过笑过没想过”,这不是我们希望得到的结果。
03 原子社会中的积极行动者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理性思考是突出信息包围圈的第一步,而有效行动才是最终的目的。新媒介环境带给青年人的,是原子化社会中积极行动的底气。
武汉封城之初,地方医疗系统负荷过重难以为继,各大医院不得不在网络上发声,请求帮助。包括北京大学湖北校友会、韩红基金会在内的多个民间团体筹集资金购买医疗物资,以各种方式送达武汉,在官方组织全国力量支援武汉之前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是“非典”时期所未有的。
网络时代使每个人都深度卷入其中,信息的交流与传递也是抗疫的方式之一,足不出户亦能贡献力量。 对于网络环境的熟悉使得青年人能够迅速做出行动,由高校学生自发组织的高原鹅志愿服务队在抗击疫情中表现不俗。这不仅是青年人在防疫中的贡献,也意味着新型社会纽带的建立。
面对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疏离,借网络之力“破壁”是青年一代的选择。
此外,防疫政策的实施让居家成为无奈的选择,网络又使得人们被迫共同关注着公共政策的变化,唤醒了对于宏大叙事的记忆。疫情初期的网络直报系统为何失灵?“封城”后的防疫举措是否有疏漏之处?后疫情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应当伴随着每一位年轻人,在未来进入各行各业工作时亦能发挥作用。
思考是必要的,但只有思考是不够的。如今的思考,是为了将来更好地行动,在新的时代做积极的行动者。
新媒介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狂潮,“数字化生存”的青年人充当着“斥候”,在信息获取上自有其优势。然而,信息多于阅历、情感大于理性的特点也尤其明显。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有必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既要避免陷入负面情绪的泥淖中,或消沉沮丧,或痛苦挣扎;也不能安坐于正能量的信息茧房中,或泰然自若,或颐指气使,丧失了起码的共情和敏感。如此,即便是负面信息,亦能在处理中转“负”为“正”,发挥正面作用。
最后,在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与思考中,做一个积极的行动者,这将是我们的坚定选择。原标题《新评论 | 疫情之下,青年人如何应对信息狂潮》
新闻推荐
湖北多家企业开始准备复工复产工作。大洋网图楚天都市报微信公号3月20日消息,今日记者获悉,湖北省应急委办公室日前印发《...